王成娟
革命導師恩格斯曾對信仰做出這樣的闡釋:“一個知道自己的目的,也知道怎樣達到這個目的的政黨,一個真正想達到這個目的并且具有達到這個目的所必不可缺的頑強精神的政黨,——這樣的政黨將是不可戰勝的。”在沂蒙革命老區,一代又一代的中國共產黨人,鐵肩擔道義,熱血寫忠誠,以力挽狂瀾的擔當和氣魄,踐行了馬克思主義信仰。當地名家大族“燕翼堂”的子弟——劉曉浦、劉一夢叔侄,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尋求信仰——拋卻舒適的生活
劉曉浦、劉一夢叔侄,出身于山東省蒙陰縣垛莊鎮一個勤于耕讀的大家庭——“燕翼堂”。“燕翼”一詞來源于《詩經·大雅·文王有聲》:“豐水有芑,武王豈不仕?詒厥孫謀,以燕翼子。”“燕翼堂”,相傳是清代乾隆皇帝所賜堂號,其寓意有二:一是表彰劉家家風淳厚,德澤子孫;二是希望劉家子孫能夠匡扶社稷。這是個在鼎盛時期有土地5800畝、山林上千畝的大家庭。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中國是一片凋零,國弊民窮。面對家國危難,一批批先進的知識分子開始進行千辛萬苦的探索,接受革命浪潮的洗禮,劉曉浦、劉一夢叔侄也由此開啟了尋求救國救民真理的航道。
“燕翼堂”家族到了劉曉浦這一代,共有兄弟四人,他排行最末,劉一夢是劉曉浦三哥的長子。兩人名為叔侄,但是年齡相近,志趣相投,自幼相互勉勵,共同成長。雖然被家族寄予了光耀門楣的厚望,但是叔侄二人內心涌動的卻是報國之志。劉曉浦1920年考入江蘇南通紡織專科學校,決心走實業救國之路;劉一夢1921年考入濟南商業專科學校,后又考入南京金陵大學文學系,立志以文學喚起民眾的覺醒。1923年,叔侄二人先后考入上海大學。
上海大學當時有“東方的紅色大學”之稱,是新文化運動中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重鎮,吸引了四方熱血青年影從云集。叔侄二人當時受教于鄧中夏、瞿秋白等人,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理論,并加入共產黨。上海大學特別注重“讀活的書”,學生平日除了上課就是參加社會活動,例如出版刊物、籌款募捐、游行示威等。這些就像新鮮空氣一樣,打破了孔孟之道對知識青年的桎梏,叔侄親情也在共同學習中升華為志同道合的戰友之情。
劉曉浦大學畢業后到南通等地從事地下工作,1928年任中共江蘇省委組織部部長。1929年4月,黨派遣劉曉浦到山東,擔任省委執行委員兼秘書長。在艱險復雜的斗爭環境下,劉曉浦先后以劉小浦、石玉河、劉泰和等化名開展活動,領導和推動革命工作。
在叔叔的引領下,自幼文學功底深厚的劉一夢以筆為槍,加入了革命文藝戰線。1927年秋,蔣光慈、錢杏邨等在上海創辦了革命文學團體太陽社,劉一夢是該社主要成員及黨的負責人之一。他經常以“一夢”“大覺”為筆名發表文章,尤其注重根據自身的真實體驗,以細膩鮮活的筆觸描繪工農群眾所受的壓迫。他的小說《失業以后》與當時口號化、概念化的革命文學不同,深入刻畫了紗廠工人在各種殘酷壓迫之下的苦難生活,為重新認識國民革命時期的工人運動提供了別樣視角。對此,魯迅在《我們要批評家》一文中給予了高度評價:“這兩年中,雖然沒有極出色的創作,然而據我所見,印成本子的,如……劉一夢的《失業以后》,總還是優秀之作。”1928年5月,劉一夢遵照黨中央指示,到山東任共青團省委常委兼宣傳部部長,1929年2月,任共青團山東省委書記。
厚祿高官、錦衣華服,這一切對于年輕的劉曉浦、劉一夢來說都唾手可得,但卻被尋找到了信仰真諦的叔侄倆棄之如敝屣。
踐行信仰——叔侄同道赴國難
劉曉浦、劉一夢叔侄在山東工作期間,正值國民黨對山東地區的共產黨組織和黨員進行大肆破壞和逮捕、屠殺時期,山東陷入空前的白色恐怖之中。為盡快打開局面,叔侄二人四處奔走,為重建山東省委和恢復山東黨的工作夜以繼日的工作。但是由于叛徒告密,山東省委屢遭破壞,1929年4月,劉一夢不幸落入敵人的魔掌。3個月后,劉曉浦和省委書記劉謙初夫婦等6人又被捕入獄。
關押這批共產黨人的濟南“第一模范監獄”實為人間地獄,監房陰暗潮濕、污穢不堪;獄吏貪婪腐敗、殘暴至極。劉曉浦、劉一夢被捕后,敵人軟硬兼施使出所有惡毒的招數,從封官許愿到坐囚籠、打板子、壓杠子等種種酷刑,企圖從叔侄二人身上打開缺口。但他們始終守口如瓶、大義凜然,堅持共產黨人的崇高革命氣節。劉一夢更是斬釘截鐵地說:“你們看太陽是從哪邊出來的!”
為營救劉曉浦、劉一夢出獄,劉曉浦的二哥劉云浦變賣了家中1200畝良田,攜帶古玩字畫、玉器金銀等到濟南,疏通渠道,同時多次探監。劉云浦勸說兩位親人放棄革命,回家務農。劉曉浦回答:二哥,你就別管我了,我是救不出去的。出獄得自首,這一條我是至死也做不到!
1931年初,蔣介石調兵遣將,意圖對江西中央蘇區進行第二次“圍剿”。這時,為保存實力避免被調到江西“剿共”,國民黨山東省政府主席韓復榘對被捕的共產黨人進行了三次大屠殺。1931年4月5日,在濟南緯八路侯家大院,劉曉浦、劉一夢等22名共產黨人英勇就義,史稱“四五”慘案。時年劉曉浦28歲,劉一夢26歲。
劉一夢在他的小說《雪朝》結尾處描寫了革命者為信仰而壯烈犧牲的畫面:“霎時,他們都睡在雪地下了,腿還顫動著,像要掙扎的樣子。朝影射著在他們的身上,潔白的雪地沾浸上了他們頭部流出的鮮血,他們還直睜起眼睛向著太陽的冷凄的紅光……”對于叔侄倆來說,這不只是一段文學描繪,更是在現實人生中他們作出的崇高選擇——獻身革命矢志不渝。
傳承信仰——舉家姓共跟黨走
劉曉浦、劉一夢殉難后,滿腔悲憤的劉云浦趕赴濟南,匆匆收殮后運回家鄉。當他們回到“燕翼堂”時,全族上下60多口人穿著孝衣、搭起靈堂、跪迎靈柩,鄰居街坊無不動容。
按照沂蒙山的習俗,劉曉浦、劉一夢的靈柩應該入土厚葬。但劉云浦和家人商議決定,暫時把棺材厝葬在一個叫桑行子的地方,周邊壘石,上面覆土,堆成兩個沒有地穴的大墳。劉氏族人在兩位烈士墳前發誓:共產黨不取得勝利,決不為兩位親人正式下葬。
面對遭遇殺戮卻只能浮厝的親人,“燕翼堂”族人終于明白了《詩經》中“詒厥孫謀,以燕翼子”的深刻意蘊:沒有國家的強盛,何談家族的興衰、個人的安危!繼叔侄二人之后,“燕翼堂”家族舉家姓共跟黨走,先后有26人走上了革命道路,其中5人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尤其令人動容的是,在抗戰最艱難的時刻,劉家人主動拆除了祖先幾代人嘔心瀝血建造的“燕翼堂”。“燕翼堂”按照八卦原理與圖形布局,院高墻固,易守難攻。這個地方一旦被日偽軍占領,將會給共產黨領導的抗日軍民造成極大威脅。劉云浦和家人深思商議后決定拆除“燕翼堂”,消弭隱患!1940年5月,劉云浦組織了第一次對“燕翼堂”的拆除,劉氏族人在“燕翼堂”八卦宅的大門前三叩九拜長跪不起。1944年底,劉云浦率領子孫徹底拆除了“燕翼堂”殘存的所有房屋,扒平了墻基。望著高大而威嚴的大門慢慢傾斜、堅如堡壘的院墻轟然倒塌,失去溫馨家園的劉氏族人泣不成聲……毀家紓難,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上并不鮮見,但“燕翼堂”用這種最直接、最決絕的方式去鑄就信仰的火炬,也照亮了整個家族。
1994年,劉曉浦、劉一夢叔侄的遺骨遷至孟良崮戰役烈士陵園妥善安葬。如今,“燕翼堂”原來的深宅大院已經變成一片繁華的居民新區。這座傳奇莊園雖然已經湮滅在歷史的塵埃之中,但是根植于這片土地上的精神血脈和紅色基因,如同今天“燕翼堂”舊址上傲立挺拔的松柏,歷經千百年的風霜雨雪,依然枝繁葉茂、倔強崢嶸。
(來源:學習時報)
Copyright @2014-2025 m.slotsjeanni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黨史研究室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技術支持:荊楚網 鄂ICP備18025488號-1
微信公眾號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