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雪 楊少波 岳紅亮
“圖片上的這個人是我!”“這根梁是我放上去的!”
9月26日,在引丹渠工程竣工通水50周年之際,由襄陽市水利和湖泊局、襄陽市檔案館共同主辦的“引丹50年”大型成果展在襄城區文化館開幕。當天,李大坤、龔明川等當年的建設者來到現場,與記者一起參觀展覽,回憶了這項潤澤湖北、河南兩省四市(區)的全國大型水利工程建設細節。
“北有紅旗渠,南有引丹渠。”1969年11月,引丹工程開工;1974年7月,引丹渠主體工程通水。引丹渠是襄陽18萬兒女用青春、熱血,乃至生命修建而成,被譽為襄陽的“紅旗渠”。
18萬襄陽兒女齊上陣
“種莊稼十年九不收,連燒火的柴都沒有。”今年74歲的李大坤回憶,他的老家住在襄陽市石橋鎮加崗村,幾輩人都深受缺水之苦。這里大片的黃土崗地,因嚴重干旱而貧瘠荒涼。
1958年,國家投資修建丹江口水庫,為解決湖北襄陽“三北”(今老河口市、襄州區、棗陽市)地區、河南南陽市地區的干旱問題,帶來了歷史性機遇。
1969年10月,引丹渠工程開工,18萬襄陽兒女響應黨和國家號召,成立襄陽民兵團,積極投身引丹渠建設大會戰。李大坤就是襄陽民兵團中的一員。“那年我才17歲,背著一個背包就上了工地,一待就是5年。”李大坤說,吃住都在工地上,幾乎日夜輪流趕工。
整個引丹渠工程中,最難、最關鍵的是渠首工程,要打通丹江口水庫南側的珠簾山,由北向南鑿出一條長6775米、高寬各7米的隧道。“洞中施工,最苦最累的就是翻渣工。”李大坤回憶,“三個人四班倒,常常有人因缺氧而暈倒,前面的人倒了后面再跟上,血跡斑斑,像打仗一樣。那時候大家都有個共同的信念,就是要為家鄉引水,即使死了也值得,讓下一輩人不再缺水,不再受苦受累。”
放炮、打風鉆、翻渣、立模、攪拌混凝土等,環環相扣,你追我趕,前赴后繼,眾志成城。襄陽民兵團的工友們硬是一錘一錘砸、一尺一尺鉆、一車一車拉,九個工作面同時作業,最后完美對接,鑿通了清泉溝隧洞,引出了一條“地下長龍”。
據資料視頻,原襄陽地委副書記、引丹工程指揮部副指揮長沈漢民在世時曾說:“時任水電部部長錢正英同志來工地視察,按她的說法,像這樣的工地,這樣大的規模,你們民工能夠在一年多的時間打通,應該說是一支了不起的隊伍。就是專業的施工隊伍,搞這樣的工程,沒有三年四年的時間也搞不完。”
排子河渡槽工程在全國科學大會上獲獎
1973年2月26日,引丹渠第二期工程的主要建筑——排子河渡槽破土動工。
渡槽施工,難在高空。排子河渡槽183個平均高24米的槽墩如何澆筑起來?重達二百噸的整體槽身如何吊上去?
“當時,我的恩師、省水利廳的工程師王綏之,提出了用滑動鋼模澆筑槽墩的建議。”王綏之的徒弟、湖北省水利水電規劃勘測設計院高級工程師賓洪祥介紹,恩師生前曾說過,因為這種方法當時在國內水利工程上從未使用過,屬于異想天開,但工程建設者們還是決定試一試。沒想到,一試之下,效果很好,既省時又省力。
賓洪祥說:“1974年7月,僅用一年半時間,排子河渡槽竣工通水,除工期用時較短外,工程費用也比預算節省了195萬元。”排子河渡槽氣勢雄偉,像一條巨龍橫臥長空,當時被稱為“亞洲第一渡槽”。在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上,因為速度快、質量優、費用省,排子河渡槽工程榮獲“全優”獎。
1974年8月31日,歷時5年建設,引丹渠工程終于建成通水了。“通水典禮那天,全村男女老少都來了。”當年建設者龔明川說,望著一渠清亮的湖水,人人喜笑顏開。距離干渠僅幾公里的龔明川老家,從此告別缺水怕旱的歷史,成為了魚米之鄉。引丹渠工程竣工后,李大坤、龔明川均在當地政府部門工作,直到退休。
引丹渠工程,是新中國成立后全國大型水利工程,在全國排名第21位,湖北排名第2位。該工程包括長1070米的共引渠、長782米的自引渠、長6775米的清泉溝隧洞、長68公里的總干渠和長4320米的排子河渡槽等大型水利設施,以及總長254。2公里的6條干渠,又延伸出716條支渠和2800余處橋、涵、閘、小型泵站,沿途還有176座水庫和萬余口堰塘。清澈的丹江水通過引丹渠流入河南、湖北兩省,解決了360萬畝農田的灌溉用水,惠澤數百萬人民,50年來累計引水超450億立方米,成為沿線人民的生命水、幸福泉。曾經缺水的襄陽,如今已成為湖北省第二大糧食生產基地,糧食產量突破了百億斤大關。
(來源:湖北日報)
Copyright @2014-2025 m.slotsjeanni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黨史研究室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技術支持:荊楚網 鄂ICP備18025488號-1
微信公眾號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