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熹姬 龔齊珍
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后,國民黨趁機對陜甘寧邊區進行斷供、斷郵、斷捐的經濟封鎖,嚴格限制與邊區有關的貨物往來。一時間,邊區陷入“幾乎沒有衣穿,沒有油吃,沒有紙,沒有菜,戰士沒有鞋襪,工作人員在冬天沒有被蓋”的困難境地。為渡過難關,邊區政府和人民積極開展生產自救,同時,及時調整貿易政策,主動拓展內外商貿交流,給邊區經濟帶來了蓬勃生機。
1939年2月,陜甘寧邊區經濟困難剛顯露時,中共中央就號召根據地居民開展生產運動。皖南事變前,軍民的全部需求,除部分自給外,不足部分主要向邊區外采購。皖南事變后,邊區外援幾乎斷絕,軍民供給極端困難。在毛澤東“自己動手”的號召下,各機關、學校和部隊除開荒種地外,也開始發展以自給自足為目標的商業貿易。雖然由此解決了部分經費問題,但隨之也出現了各自為政、互相競爭等不良傾向。1942年12月,毛澤東在陜甘寧邊區高級干部會議上作《經濟問題與財政問題》的報告,提出了“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的財經工作總方針,強調經濟工作要集中統一領導,“使政策和制度能貫徹到底”,明確發展經濟要“公私兼顧”。1943年2月,邊區政府成立物資局,由其負責“統一管理邊區出入口貿易、物資、物價”,并將此前各自獨立的鹽業公司、土產公司、光華商店等大型公營商業機構劃歸物資局管理,通過一系列辦法,邊區對外貿易的組織性和時效性不斷增強,為保證供給提供了強有力支撐。
發展內外貿易
為爭取貿易平衡、增加財政收入,根據《陜甘寧邊區政府關于貿易局工作的決議》,邊區開始實行“對外調劑、對內自由”的貿易政策。在擴大對外貿易方面,一是積極組織特產輸出。1942年,邊區成立了鹽業公司和土產公司,主要任務是立足邊區自身實際,根據財經條件和財經政策,統銷邊區特產出口。在此過程中,貿易機構非常重視搜集經濟情報,在各口岸建立情報聯系,及時掌握物價行情及金融動態,機動靈活地開展貿易斗爭。當時,進出口物資采用三個價格(高價、中價、低價)浮動。這樣既能節省物資、保存實力,又能打擊、制止投機商販及國民黨的擾亂活動。比如,邊區運鹽季遇到國民黨壓價收購,就籌集足夠資金囤積,待其缺鹽時,提價出售。二是改善交通運輸條件。為解決邊區道路崎嶇,物資運輸不便等問題,邊區政府專門撥款修路,修建和拓寬了許多大車路、馱道,運輸能力大幅提升。1937年邊區僅有公路二百一十一公里,到1943年時,邊區的公路里程達到了一千六百八十公里。同時,為了便利商旅往來,邊區在主要干線上建立轉運站、騾馬店和草料店。廣泛發動群眾力量組織運輸,組建各種形式的合作運輸隊,形成了運輸網絡。這些措施使得邊區特產的出口量明顯提高,僅食鹽的出口量就由1940年的十五萬馱增至1943年的二十五萬馱,以食鹽為代表的特產出口,在打破邊區貿易困境、換取緊缺物資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活躍內部市場方面,邊區政府十分重視私營商業和集市貿易建設。一是發展私營商業。1939年1月,邊區第一屆參議會的決議中就將“獎勵商人投資,保護商人營業,以利商業發展”作為政府重要任務之一。1940年12月,毛澤東在《論政策》中指出“應該獎勵民營企業”。1941年5月,邊區公布《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領》,明確規定“發展工業生產與商業流通,獎勵私人企業”“歡迎外地投資,實行自由貿易”。在這些政策激勵下,邊區私營商業發展迅速。以延安為例,1936年有私商戶數一百二十三家,到1944年私商戶數已達四百七十三家,經營范圍涉及數十個行業,從業人員逾千人。二是繁榮集市貿易。無論是新建或恢復集市,相關地區政府都會在此之前選定成立“集市籌備委員會”“負責管理街市建設,集會籌備工作”,規定具體的開市時間,并要求公營商店、合作社準備大量貨物到集市出售。每逢集日,攤販林立,百貨云集,交易成果豐碩。邊區集市常與騾馬大會相伴舉行。值得一提的是,1943年,延安舉辦騾馬大會,很多商販慕名而來,市面上牲口、糧食、柴炭、布匹等物資豐富,交換方便,牲口買賣日交易額就有二百多萬元。毛澤東、朱德等到訪延安集市,“緩步場中,細心觀察,關心每一商家的營業狀況”。為了使交流更加便利,在騾馬大會期間,定邊分區稅務局還專門在會場搭建一布棚,為往來客商辦理牲畜過境及出境登記,設置貨幣交易所為外來客商兌換貨幣。
加大金融支持
抗日戰爭時期,邊區銀行成為貿易機構的重要外部融資渠道。邊區鹽業、土產公司成立后,邊區銀行便為其提供了大量資金支持,除長期投資外,還經常臨時性透支數十萬元支持其開展對外貿易。物資局設立后,邊區銀行更是以法幣、現洋等投入,物資局系統的資金占有額占銀行可用資金(發行額)百分之四十以上,為開展貿易斗爭提供了保障。1941年以前,邊區銀行的商業貸款對象主要是公營商店。隨著邊區政府對私營經濟的重視,邊區銀行也開始在業務上加強對私營商業的兼顧,為邊區商人提供小額抵押放款、救濟性放款等融資支持,幫助商人維持營業。如1942年,“銀行施行普遍救災貸款,借以扶持其繼續營業,為數達十余萬元”。邊區銀行發放的貿易貸款余額由1941年末的三百萬元增至1942年上半年的一千六百五十多萬元,1942年下半年更是占各項放款的首位。此外,為適應商業發展及市場需要,延安還設立了商業代辦處,專門辦理商業往來事務,為商人提供法幣兌換業務,發行流通支票,有力地支持了邊區商業發展。
維護市場秩序
為保障貿易安全,保持市場穩定,邊區采取了多項措施。一是制定管理辦法。在嚴密的封鎖環境下,出入口貿易是邊區實現經濟突圍的重要路徑,因此邊區政府對進出口貿易管理尤為重視。1943年,邊區政府頒布《陜甘寧邊區戰時管理進出口貨物及過境物品暫行辦法》,將進出口貨物劃分為允許、特許和禁止三大類,對每類貨物都列出了詳細的貨物單,并分別規定了管理辦法,該制度的出臺,不僅使邊區進出口貨物管理在防止敵頑傾銷、破壞金融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二是發起平價運動。抗戰時期,邊區由于物資缺乏,邊幣貶值,加上部分商人囤積貨物、哄抬物價,導致邊區物價波動。對此,邊區政府組織邊區內各大公營商店有計劃地從外購進生活必需品,以低于市價出售。1941年6月,延安開展平價運動,通過穩定工業品價格,降低農產品價格,廣大群眾消除了恐慌心理。三是整頓商會組織。為了營造公平競爭的環境,1943年,邊區政府對商會進行了改造,在政府的領導下改組了商會委員會,增加了中小商人的名額,以糾正大商人包攬一切的現象。同時,邊區還以行政、法律等手段對投機倒把、偷稅漏稅等不正當的商業貿易行為予以嚴厲的懲戒,以保證商業健康、穩定地發展。
(來源:團結報 作者單位:中共南昌市委黨校)
Copyright @2014-2025 m.slotsjeanni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黨史研究室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技術支持:荊楚網 鄂ICP備18025488號-1
微信公眾號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