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記憶——黃石黨史故事》第二十一集:從黃顙口之戰到沿埠頭大捷
由黃石市史志研究中心制作的《紅色記憶——黃石黨史故事》第二十一集講述了1930年至1931年,從黃顙口的戰略撤退到沿埠頭取得大捷,鄂東南蘇區的第一次反“圍剿”斗爭勝利的故事。
工農革命武裝的日益壯大,令國民黨反動派大為震驚。1930年12月,蔣介石電令國民黨武漢行營向鄂東南蘇區發動第一次“圍剿”,兵鋒直指鄂東特委駐地——陽新縣太子廟。而距離太子廟僅40余里,濱臨長江,作為鄂東特委與黨中央、鄂豫皖蘇區聯系的交通樞紐——黃顙口,成了國民黨軍攻打的主要目標。面對即將到來的敵人,活躍在鄂東南蘇區的革命武裝——紅軍獨立第三師第七團,積極迎戰。
1930年12月5日,國民黨武漢行營代主任何成浚派飛機,攜帶4枚120磅重的炸彈,轟炸黃顙口,打響了“黃顙口之戰”。同時,敵人又令海軍派來艦船控制江面、堵截援軍,敵44師的兩個團也從黃岡團風奔赴黃顙口增援,對黃顙口實行“海陸空”全面“圍剿”。12月12日,國民黨26師師長郭汝棟部4個團在飛機大炮掩護下,從黃顙口登陸。因敵我力量懸殊,為保存實力,完成阻擊任務后,我軍主動撤出陣地。郭汝棟部占領太子廟后,又先后占領了大王殿、小箕鋪、白沙鋪、沿埠頭、排市等地,不斷向陽新蘇區腹地推進。1931年1月,郭汝棟會合通山、武寧的國民黨軍圍攻龍港。1月下旬,敵54師161旅也從武寧出發直逼龍港。
根據鄂東特委和陽新縣委部署,紅三師第七團、第八團在赤衛隊、游擊隊配合下,首先向161旅發動了攻擊,打得161旅潰不成軍。161旅潰敗后,退守武寧路口,再也不敢妄動。謝彬部得到消息后,也嚇得不敢貿然前進。此時,僅剩郭汝棟部三個團兵力繼續向龍港推進。1931年1月30日,紅八團和龍燕區游擊隊預先在通向龍港的要隘處——渡口駱,設下伏擊圈。當天夜晚,郭汝棟部二、三、四進入渡口駱,雙方展開激戰。同時,紅七團團長劉振山、政委郭子明率部隊從小道悄悄向沿埠頭疾進,攻打郭汝棟部第五團。1931年1月31日凌晨,紅七團在赤衛隊、游擊隊配合下,向沿埠頭發起進攻。郭汝棟部第五團倉促應戰,潰不成軍。戰斗僅兩個小時,紅七團全殲第五團,國民黨“圍剿”部隊遭受重創。這就是著名的“沿埠頭大捷”。
隨著第一次反“圍剿”斗爭的勝利,紅軍聲威大震。中共鄂東特委、鄂東工農革命委員會遷往龍港,龍港在這一時期成為湘鄂贛革命根據地和鄂東南蘇區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
《紅色記憶——黃石黨史故事》第二十二集:“反圍剿”斗爭中的雄師——中國工農紅軍獨立第三師
由黃石市史志研究中心制作的《紅色記憶——黃石黨史故事》第二十二集講述了1930年至1934年,中國工農紅軍獨立第三師在黃石地區戰斗的光輝歷史。
1930年7月,中共鄂東特委根據中部軍區關于“鄂東成立紅軍獨立第三師,在大(冶)陽(新)一帶成立第七團,江北準備成立第九團”的指示,以陽新縣游擊大隊為基礎,以紅五、八軍留守處的干部為骨干,加上大冶、咸寧、通山等縣部分游擊隊員和槍支,在陽新縣組建中國工農紅軍獨立第三師第七團,團長劉振山、政委郭子明。同年11月,贛北紅軍游擊隊500余人,攜快槍480支,土銃數百支到達陽新龍港。鄂東特委又調集部分槍支,將該游擊隊改編為紅三師第八團。1931年2月,原中共廣濟中心縣委在黃梅考田組建的紅三師第九團遭到國民黨“圍剿”而解體。鄂東特委迅速集中陽新、大冶兩縣警衛營,在陽新龍港重建第九團。不久后,在粉碎國民黨第一次“圍剿”的凱歌聲中,中共鄂東特委在陽新龍港召開大會,正式宣布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獨立第三師。郭子明任師長兼政委,下轄七、八、九三個團。全師3000余人,長短槍2000余支,司令部設在龍港黑門樓。
獨立第三師自誕生之日起,就置于中國共產黨的絕對領導之下,所有入伍將士都需嚴格遵守黨的規定,并進入位于陽新龍港蕭家祠的彭楊學校接受政治、軍事培訓。該部迅速成長為一支素質過硬的威武雄師!在第二、第三次反“圍剿”斗爭中,轉戰陽新、瑞昌邊境,橫掃反動地主武裝,幫助各地恢復蘇維埃政權,為保衛整個鄂東南革命根據地建立了不朽功勛!
1931年7月,在第二次反“圍剿”斗爭中,為消滅駐扎在陽新木石港的國民黨軍第26師第三團胡蕩部,紅三師第七團團長劉振山率領部隊在縣城通往木石港的要隘玉嶺山伏擊敵軍。戰斗中,劉振山率領七團向敵人猛烈沖擊,敵軍全部被殲滅。但劉振山身中數彈,壯烈犧牲。紅三師將士化悲憤為力量,會同紅十六軍一鼓作氣進擊木石港,全殲守敵!這一仗共殲敵1000多人, 繳獲長短槍800多支,重機槍20多挺, 追迫炮10門。國民黨對陽新蘇區的“圍剿”再一次宣告失敗!為了紀念劉振山,陽新縣第二次工農兵代表大會決定,將當時的木石港區命名為振山區。
1931年11月7日,中華蘇維埃第一次會議作出決定,頒給紅三師“堅強苦戰”錦旗。這四個字,也被寫入《紅三師軍歌》:全蘇大會賜我旗,“堅強苦戰”!鮮紅旗幟招展兮,光榮燦爛!愿我全師將士兮,更加努力!消滅敵人、革命成功 ,萬歲萬萬歲!
中國工農紅軍獨立第三師的成立,是紅軍隊伍建設中的一件大事。在鄂東南歷次反“圍剿”斗爭中,這支軍隊始終軍紀嚴明、英勇善戰,為鞏固蘇區陣地和新生的紅色政權做出了重要貢獻。在這支隊伍中鍛造過的余立金、王義勛等將士也在日后成為開國將軍。
《紅色記憶——黃石黨史故事》第二十三集:木石港大捷與王文驛之戰
由黃石市史志研究中心制作的《紅色記憶——黃石黨史故事》第二十三集講述了1933年至1934年從木石港大捷與王文驛之戰,鄂東南蘇區第五次反“圍剿”的艱難歷程。
1933年7月,在第四次反“圍剿”勝利后,根據上級指示,鄂東南道委決定以獨立第三師為基礎,與贛北師、河北警衛師合編為紅十七軍,下轄一、二、三師,全軍5000余人。張濤任軍長兼所轄第三師師長,方步舟任政委,葉金波任副政委、參謀長兼所轄第三師政委。紅十七軍成立后不久,蔣介石就調集重兵對鄂東南蘇區發動了第五次“圍剿”。
1934年1月,鄂東南道委召開會議,決定集中優勢兵力,先消滅位于湖北、江西兩省交界處戰略重地——陽新木石港的敵人,恢復周圍蘇區,然后向西南發展,直逼龍港,進取武寧、瑞昌。鑒于木石港的重要戰略地位,駐守此地的國民黨反動派郭汝棟部在木石港周圍構筑工事,建造碉堡,分兵把守,形成戰略支點,妄圖守住這一戰略要地。1月6日,紅十七軍根據敵人“分兵把守”的形勢,采取“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的戰略戰術,將敵人分割包圍。三師作為主力圍殲木石港之敵,一師、二師分別圍殲何子恕、胡田畈之敵,各路均獲大勝,恢復了木石港周圍幾十里蘇區。
木石港戰斗的勝利,使紅十七軍的給養得到了補充,隊伍也擴大了。但敵人還占領著蘇區的一些據點,有隨時進行反撲的可能。因此,木石港之役結束后,鄂東南道委決定紅十七軍南下贛北,開展游擊戰爭,伺機奪取當時已被敵人占領的龍港,再向武寧、通山發展。
然而,接連不斷的勝利,讓軍隊領導張濤、葉金波等人產生了輕敵情緒,沒有按鄂東南道委指示及時轉移,而是命令隊伍在木石港休整五天。就是這五天的時間,讓敵人有了可乘之機。郭汝棟命令手下的6個旅緊急集合,在龍港紫荊山王文驛集結,布置伏擊陣地。1月12日,當主力部隊第三師行至王文驛時,不幸落入了敵人的埋伏圈。因我軍毫無準備,再加上敵眾我寡,除機槍連在時任政委王義勛(建國后被評為少將)領導下,組織了數百名還未被打散的戰士,在重火力的掩護下,突出重圍外,其余人員全部潰散或犧牲,紅十七軍幾乎全軍覆沒,僅剩600余人。
王文驛之戰失利后,隨著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鄂東南蘇區日益縮小,革命陷入極端困難境地。但武裝斗爭的步伐不會停滯,自此,黃石地區的軍民在黨領導下開始了三年艱苦卓絕的游擊戰爭。
《紅色記憶——黃石黨史故事》第二十四集:黃石地區的三年游擊戰爭
由黃石市史志研究中心制作的《紅色記憶——黃石黨史故事》第二十四集講述了1934年至1937年,黃石地區的三年游擊戰爭的故事。
1934年,第五次反“圍剿”失利,中央主力紅軍被迫實行戰略性轉移,進行長征。留守在鄂東南蘇區的紅軍也開始了艱苦卓絕的游擊戰爭。
龍(龍港)湖(湖市)瑞(瑞昌)游擊區位于湖北陽新和江西瑞昌邊境,境內崇山峻嶺、林木茂密、易守難攻,便于隱蔽迂回。當時活動在這一區域的游擊隊共有11支,陽新人張召紅率領的金竹尖游擊隊就是其中著名的一支。張召紅曾帶領兩名隊員神不知鬼不覺殺掉敵人安置在游擊隊活動區域隘口的哨兵,從此,敵人聽到張召紅三個字就不寒而栗。1934年冬,在攻打燕廈敵碉堡時,面對敵人密集的機槍掃射,張召紅帶領40多人,找來棉被、八仙桌加上泥土頂再背著炸藥,向敵碉堡沖去,成功炸毀敵軍碉堡。
除了龍湖瑞游擊區,當時在陽新、大冶邊區還有很多游擊隊。隊員們牢記黨中央“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游擊作戰十六字訣,一面躲避敵人的瘋狂追擊,一面通過摸崗哨、毀炮樓、割電線等敵后破壞方式,有力配合了主力紅軍作戰。
盡管游擊隊奇襲不斷,但國民黨軍的“清剿”行動仍未停止。到1935年,整個黃石地區的游擊隊被逐個打散,分散隱蔽在陽新、大冶的深山密林之中。雖然居無定所、生存環境惡劣,但游擊隊員初心不改。在黃石地區,他們活躍在大幕山、南山頭、北山頭等地,與國民黨白軍周旋,一直堅持到1937年下山,投身于抗日戰爭的洪流之中。建國后被授銜少將的阮漢清、朱直光、汪克明、吳嘉民、王義勛、阮賢榜等黃石籍將軍都在湘鄂贛邊區堅持了艱苦的三年游擊戰爭。
黃石地區的游擊戰爭,是南方八省游擊戰的一個縮影。游擊隊的艱苦奮戰,在戰略上有力配合了主力紅軍的長征,保存了革命火種。1937年10月,包括黃石地區在內的南方游擊隊被整編為新四軍,繼續在黨的領導下英勇戰斗。
《紅色記憶——黃石黨史故事》第二十五集:黃石地區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
由黃石市史志研究中心制作的《紅色記憶——黃石黨史故事》第二十五集講述了1937年—1938年,黃石地區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及其后國民黨頑固派破壞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制造“劉青事件”的故事。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日本侵略者發動全面侵華戰爭。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洛川舉行擴大會議,號召全國人民總動員,實現抗日的民族團結,提出建立各民族、各黨派、各階層人民共同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統一戰線。9月22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了《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9月23日,蔣介石發表講話,承認中國共產黨合法地位,國共兩黨開始第二次合作。
為實現黨的全面抗戰路線,湘鄂贛省委派江渭清與時任湖北省主席、武漢行營主任的國民黨何成浚就建立鄂東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進行談判,鄂東南紅軍被改編為新四軍一支隊一團三營,開赴蘇北抗日前線。1937年底,剛剛成立的中共陽(陽新)通(通山)中心縣委與國民黨陽新縣政府也就謀求本地區國共合作的問題進行商談,雙方就釋放監獄中的政治犯、印發《抗日救國十大綱領》和新四軍通訊處收集流散紅軍及槍支等3個方面達成協議,黃石地區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就在中華民族萬眾一心、同仇敵愾的時候,國民黨頑固派制造了令人憤怒的“劉青事件”。
1937年底至1938年初,黃石地區地方黨組織相繼恢復。但地方反動勢力對黨的發展還是抱有敵視的態度。1938年1月,中共陽新縣委被陽新反動民團突襲破壞。1938年5月上旬,中共湖北臨時省委派劉青來到陽新,恢復陽新及周邊地區黨組織,籌建中共陽新中心縣委。劉青到達黃石,經過籌備,正擬召開中共陽新中心縣委成立大會之際,5月16日凌晨,陽新縣城聯保主任以“特務分子”罪名逮捕劉青等10人,進行了輪番審訊并妄圖殺害劉青等人。為阻止反動派的陰謀得逞,中共中央長江局和湖北省委在《新華日報》上發表社論,呼吁保護抗日團體黨派的合法地位,強烈譴責地方反動勢力破壞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破壞抗日救亡運動的罪惡行徑。時任長江局民運部長的董必武利用自己在湖北的影響同國民黨當局進行交涉,并親自派人以八路軍駐武漢辦事處的名義前往陽新營救。經過多方面努力,劉青等10人于6月上旬陸續獲釋。
“劉青事件”雖然得到了妥善處理,但我黨地方黨組織遭受了損失,抗日救國事業出現了阻滯。這也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只有在黨的領導下,在團結抗日的基礎上,與國民黨頑固派反動行為進行堅決斗爭,全民抗戰才能始終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后,在我黨的領導下,黃石地區軍民萬眾一心,英勇抵抗,雖歷經波折,遭遇干擾,最終為全國抗戰大局奉獻了重要的“黃石力量”。
Copyright @2014-2025 m.slotsjeanni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黨史研究室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技術支持:荊楚網 鄂ICP備18025488號-1
微信公眾號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