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黨史 >  黨史研究

湘鄂西革命根據地——河湖港汊地帶發展游擊戰爭的典范

發布日期: 2022-03-25 來源:

韓洪泉

  “洪湖水呀浪呀么浪打浪啊,洪湖岸邊是呀么是家鄉啊,清早船兒去呀去撒網,晚上回來魚滿艙……”這首經典歌曲出自歌劇《洪湖赤衛隊》,反映的是湘鄂西根據地革命斗爭的歷史。由洪湖、湘鄂邊等根據地組成的湘鄂西革命根據地,創造了被毛澤東稱贊為“賀龍式”的歷史經驗和河湖港汊地帶發展游擊戰爭的光輝典范,對中國革命事業的發展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歷史影響。

  掀起湘鄂西地區的革命高潮

  “大地烏云遮太陽,一朝消散又重光。忽聞各處人喧鬧,胡子果然回故鄉。”湘鄂邊革命武裝的創建人賀錦齋當時寫下的這首詩,生動地記錄了賀龍等人領導創建根據地的歷史場景,詩中的“胡子”,就是根據地群眾和同志們對賀龍的親切稱呼。

  從中央決策到賀周返湘,奠定湘鄂西革命發展基礎。湘鄂西根據地是在中央的直接指導下建立起來的。賀龍后來回憶說,南昌起義失敗后,自己有一股不服氣思想,不相信就打不贏蔣介石,所以想回湘鄂西建立革命武裝。他在上海向周恩來談了自己的想法,說:“湘西是我的家鄉,我從民國五年開始就在那里拖隊伍,和北洋軍閥打了十年仗,我人熟地熟,干起暴動來更方便,有成功的把握。”周恩來和中央經過研究,同意了賀龍的請求,并決定成立湘西北特委,由郭亮任書記,賀龍、周逸群、徐特立、柳克明(柳直荀)為委員,擔負起在這一地區發展工農武裝、開展游擊戰爭、建立蘇維埃政權的任務。1928年初,賀龍、周逸群等一行7人帶著一本《共產黨宣言》和兩支手槍,從上海趕往湘鄂地區。

  從秋收暴動到桑植起義,打開湘鄂西武裝斗爭局面。湘鄂西地區的革命斗爭,有著諸多有利因素和良好群眾基礎。自1927年9月起,荊江兩岸地區就掀起了聲勢浩大的秋收起義,沔陽縣戴家場首舉義旗,打響了湖北秋收起義的第一槍,各地農民武裝紛起響應,協同行動,給敵人以重創。賀龍、周逸群路過洪湖地區時,把三支游擊隊集中起來組成工農革命軍,推動周邊20余縣掀起武裝暴動的高潮,初步打開了洪湖地區的局面。1928年3月,賀龍、周逸群在桑植縣洪家關發動武裝起義,拉開了湘鄂邊工農武裝割據的序幕。

  從分散活動到勝利會師,標志湘鄂西蘇區正式形成。桑植起義后不久,部隊因遭強敵圍攻而被打散,周逸群與賀龍失去聯系,轉往鄂西洪湖地區開辟工作。賀龍在桑植、鶴峰邊境收集隊伍,在湘鄂邊堅持斗爭,部隊編為工農革命軍第4軍(后改稱紅軍第4軍),賀龍任軍長。1929年1月,賀龍率紅4軍攻占鶴峰縣城,6月再次攻占桑植縣城,分別建立縣委和各級蘇維埃政權,初步形成了以桑植、鶴峰為中心的湘鄂邊根據地。在周逸群的領導下,洪湖地區的革命斗爭也迅速發展起來,幾塊被分割的根據地基本連成一片。1930年2月,中共鄂西特委根據中央指示組建了紅6軍,先后攻占沔縣、潛江、石首、華容等城鎮,建立起鄂西聯縣蘇維埃政府,從而創建了洪湖根據地。同年7月,紅4軍和紅6軍在湖北公安會師,組成紅2軍團(紅4軍同時改稱紅2軍),全軍約1萬人,賀龍任總指揮,周逸群任政治委員。至此,以湘鄂邊、洪湖兩塊根據地為基礎的湘鄂西根據地形成。9月間,鄂西特委改為湘鄂西特委,由鄧中夏任書記,同時成立了湘鄂西蘇維埃政府。同一時期,在鄂北的襄陽、棗陽、宜城和鄂西的巴東、興山、秭歸地區,也建立起襄棗宜根據地和巴興歸根據地,成為湘鄂西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

  創造根據地建設的寶貴經驗

  1930年1月5日,毛澤東在寫給林彪的一封信中明確指出,“單純的流動游擊政策,不能實現促進全國革命高潮的任務”,而朱毛式、賀龍式、李文林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據地的,有計劃地建設政權的,紅軍游擊隊與廣大農民群眾緊密地結合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政權發展是波浪式向前擴大的政策,無疑是正確的。毛澤東在這里所高度肯定的“賀龍式”的政策,指的就是湘鄂西革命根據地所創造的寶貴經驗。

  黨的全面堅強領導,是根據地建設發展的根本保證。湘鄂西根據地的創建和發展,始終是在黨的領導下進行的。在上海的中央始終密切關注著湘鄂西的革命形勢,并作出許多具體指示。在周逸群、賀龍為首的湘鄂西黨的正確領導下,根據地黨組織迅速發展起來。1931年2月,根據地黨員發展到2萬余人,其中工人占32%,大部分為貧農、中農,從而使黨在工農群眾中建立了穩固的基礎。在湘鄂西黨的領導下,各級黨組織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紀律建設得到全面加強。比如,黨組織曾制定了“做個好黨員”的10條標準:“忠實勇敢,有犧牲精神,有奮斗的決心,按時到會,繳納黨費,嚴守秘密,肯負責任,接受批評,讀黨報,調查研究偵察敵情。”這些標準在今天看來,依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是根據地建設發展的必要條件。湘鄂西根據地自創建之初,就始終處在優勢敵軍的進攻和“圍剿”之下。他們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采取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使紅軍面目一新,連克強敵,不斷打破敵軍的圍攻。湘鄂西黨和紅軍不但提出以波浪式發展的指導思想,還總結出許多符合湘鄂西地區特點的游擊戰術,比如“你來我飛,你去我歸,人多則跑,人少則搞”,再比如堅持的四條原則:隨時是進攻的,不是保守的;不攻堅不打硬仗,但決不是逃跑主義;取得群眾的擁護,以政治宣傳戰勝敵人;分散以發動群眾,集中以應付敵人。這些作戰原則,與毛澤東、朱德總結提出的“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十六字訣”的精神是一致的,是紅軍在敵強我弱形勢下保存自己、消滅敵人的正確作戰指導。自1930年冬至1932年春,湘鄂西根據地又勝利進行了三次反“圍剿”斗爭,紅2軍團(1931年3月改編為紅3軍)也發展到1.5萬余人。

  人民群眾的擁護支持,是根據地建設發展的力量源泉。隨著革命戰爭的勝利和根據地的形成,縣、區、鄉各級蘇維埃政權逐步建立,實現“耕者有其田”的土地革命深入開展,妥善處理河湖港汊的分配與使用問題,更成為湘鄂西地區土地革命的一個突出特點和大膽創造,促進了洪湖地區的漁業生產和水上運輸事業。根據地群眾在政治上、經濟上翻了身,極大地激發了擁護和支持革命的積極性,如沔陽姚家河600多人中,有140多人參加了紅軍、赤衛隊和游擊隊;鶴峰城關各鄉原來只有赤衛隊員100多人,土地革命后迅速增加到500多人。廣大群眾在革命斗爭中始終和黨同心同德、生死與共,在敵人殘酷“圍剿”和屠殺的艱苦情況下,“寧可跳河死或者樹上縊死,也不愿反水”,生動地詮釋了“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的真理。

  功績彪炳史冊 精神燭照千秋

  湘鄂西革命根據地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黨領導建立的最大的根據地之一,對推動革命形勢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也為黨領導人民走向最后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其光輝歷程、卓越功勛和偉大精神,必將永載歷史卷冊、長存人民心間。

  與中央革命根據地、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等不同,湘鄂西革命根據地始終未能連成一片,而是由洪湖、湘鄂邊等幾塊大的根據地組成。這些根據地先后在湘鄂西特委、湘鄂西中央分局等的統一領導下,互相配合進行斗爭,共同構成了湘鄂西革命根據地的整體,全盛時期遍及湘鄂西30余縣,擁有近2萬紅軍以及大量地方武裝,成為當時黨領導下最大的戰略區之一。湘鄂西根據地位處長江、漢水之間及附近廣大地域,既可以截斷長江交通要道,又可以進逼武漢、長沙等重鎮,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就全國形勢而言,它與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和湘鄂贛革命根據地互為掎角,起了牽制敵人和策應、配合各地區革命斗爭的作用。從區內環境來看,這里既處江河交錯、湖汊遍布的江漢平原,又有崇山峻嶺、丘陵綿延的地形便利,使其土地革命和武裝斗爭具有許多與其他根據地不同的典型特征,從而創造了寶貴的甚至獨樹一幟的歷史經驗。1938年毛澤東在《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中指出:“紅軍時代的洪湖游擊戰爭支持了數年之久,都是河湖港汊地帶能夠發展游擊戰爭并建立根據地的證據。”

  由于“左”傾錯誤的影響,以及國民黨調集重兵發動對湘鄂西根據地的第四次“圍剿”,1932年10月紅3軍主力被迫退出湘鄂西根據地,艱苦轉戰于湘鄂川邊地區。1934年10月,紅3軍在黔東與從湘贛根據地戰略轉移而來的紅6軍團會師,紅3軍恢復紅2軍團番號,從此兩軍統一行動,開辟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1935年11月,紅2、紅6軍團開始長征,1936年7月與紅32軍組建為紅二方面軍,同年10月勝利結束長征。全國抗戰爆發后,以紅二方面軍為主組建了八路軍第120師。從中國革命史的大視野來看,湘鄂西革命根據地對推動革命形勢的發展、爭取革命事業的勝利,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產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湘鄂西革命根據地的斗爭,創造了光輝的業績、付出了重大的犧牲,也賡續了優良的傳統、熔鑄了偉大的精神。據不完全統計,湘鄂西工農紅軍團以上干部烈士就有205人之多,其中包括周逸群、段德昌、柳克明(柳直荀)、賀錦齋等根據地重要領導人。從北伐戰爭到新中國建立,賀龍元帥的家人中為國捐軀的就有數百人之多,如果加上遠近親戚、宗室族人更多達數千人,堪稱滿門忠烈。在湘鄂西各級蘇維埃政府中任職的,一般都是有經驗有威信的優秀黨員干部,發揮了模范帶頭作用,贏得了人民群眾的真心擁護。1931年3月,在數萬群眾渡江北撤、敵軍逼近渡口的危急時刻,正在指揮渡船的石首縣委書記張際階為了先讓群眾安全渡江,忍痛將親生兒子從船上抱了下來。在他們身上,充分體現了忠誠為黨、服務人民、清正廉潔、艱苦奮斗的蘇區精神和蘇區作風。

  “洪湖萬頃歲時長,濁水污泥兩混茫。小試翻天覆地手,白浪換作紅旗揚。”當年周逸群寫下這首詩歌時,正值打破敵人“會剿”、創建湘鄂西革命根據地的艱難時期。90多年后的今天,洪湖水滔滔依舊,新中國換了人間,但永不過時的是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奮斗精神、犧牲精神、奉獻精神。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牢記使命,永遠奮斗。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征程上,我們必須牢記革命歷史,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精神血脈,鼓蕩起奮進新時代的精氣神,創造出無愧于先輩的新業績。

  來源:《 人民日報 》

Copyright @2014-2025 m.slotsjeanni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黨史研究室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技術支持:荊楚網 鄂ICP備18025488號-1

微信公眾號

手機版

国产一区二区在线观看肥妇人涩爱,中文字幕人成乱码熟女免费,激情五月天国产在线,欧美人妻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亚洲欧美不卡高清在线 | 一本大道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1 | 亚洲理论在线中文字幕a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幂 | 色妞亚洲欧美在线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