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貫堅持實事求是的王建安
發布日期:
2024-07-01
來源:
《學習時報》
李海龍
王建安于1956年被授予上將,為革命事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戰爭年代的王建安驍勇善戰、屢建戰功,因為耿直無私,被譽為“鐵面將軍”。和平建設時期,他求真務實的精神、實事求是的作風,更是為世人所尊崇和敬仰。他常說:“我們政治教育、軍事訓練和行政管理等都要講究實事求是,怎么干的就怎么說。”
“務實究真莫放空炮,求同存異休要扯皮”
王建安出身農村,對農業和農民有著特殊的感情,對破壞農業的行為深惡痛絕。1965年,王建安與濟南軍區的干部前往淄博孟家埝進行社會主義教育活動,他發現當地老百姓并不埋頭侍弄莊稼,反而熱衷于搞政治,導致生產荒廢,這樣的社教運動讓王建安心生質疑。經過認真分析和激烈的思想斗爭,他果斷指出應該尊重農業生產規律,摒棄這種“假大空”的教育形式,“務實究真莫放空炮,求同存異休要扯皮”。在王建安的強烈爭取下,幾番斗爭之后,孟家埝生產隊逐漸轉變了方向,農民的干勁越來越足,農業生產蒸蒸日上。
還有一次,王建安到當時被稱為全國農業生產典型的山西大寨參觀。他甩開陪同人員,拒絕介紹,自己上坡下田與當地農民暢談,發現當地情況與相關報道并不一致。考察結束后,王建安向中央呈交的報告中講道:“大寨農民家中沒有余糧,農田作業基本上是手工,實現‘四個現代化’首要問題是把糧食搞上去。”該報告被轉發給中央政治局參閱。
“搞自欺欺人的把戲,打仗時就要付出血的代價”
王建安有句話經常掛在嘴邊,“一個領導者,如果只滿足于自己的知識和經驗,既不做調查研究,又不聽取下級反映的意見,高高在上,發號施令,久而久之,就會嚴重地脫離實際,變成瞎指揮的官僚”。無論是在福州軍區擔任副司令員,還是擔任中央軍委顧問期間,去部隊調研成為王建安的一項經常性工作。他還身體力行地告誡身邊的人:“你要有知識,你就得參加變革現實的實踐;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親口吃一吃。”
王建安最恨弄虛作假,凡事均躬身親察。1978年4月,王建安聽說某連隊訓練成績非常好,其他方面工作也很突出,就想親自去看一看。結果到部隊后發現了不少問題。比如訓練方面,為了達到效果,戰士們只訓練自己優秀的科目,那些成績不好的,只要上級來視察,干脆不準到訓練場。再比如內務方面,為了檢查時被褥整齊,不讓戰士們曬被子。甚至為了應付上級檢查,湊夠一定的養豬頭數,向別的單位“借豬”。就是靠這種瞞天過海的辦法,這個部隊的工作樣樣“走在前”。而上級有關部門對這類情況卻熟視無睹,還將其列為典型。對此,王建安嚴厲批評,并專門給中央軍委寫了一份調查報告,呼吁要大力反對形式主義,一針見血地指出“搞這種自欺欺人的把戲,平時可以馬虎過去,打仗時就要付出血的代價!”
王建安的調研扎扎實實,最討厭那種眾星捧月般的“走馬觀花式”調研。1979年11月上旬,王建安來到福州軍區某師進行調研,部隊領導全員迎接。王建安予以制止,部隊領導們面面相覷,但還是堅持陪同。王建安表示,下基層本來就是要傾聽士兵們的心聲,如果太多人跟著,沒人敢提意見、說真話,調研不是走形式,不是安排幾個能言巧語的士兵作匯報。見他們如此態度,王建安不免生氣地說道:“你們要去我就不去了。”此言一出,部隊領導只好紛紛作罷。
“共產黨員就是要敢說真話,實事求是地反映問題”
1978年底,中紀委的工作開始陸續恢復。王建安作為中紀委常委,依舊保持著實事求是的工作態度,對待工作一絲不茍,將每個細節都落到實處。盡管每天都會收到大量的文件和信訪件,王建安仍然要求做到來信必復。曾在戰場上馳騁殺敵的“鐵面將軍”,在紀委工作中依舊表現出老黨員的初心和風范。老戰友老部下犯錯誤時,他能夠做到不包庇不袒護,對待任何人都做到一視同仁,出現問題及時向黨中央和中央軍委反映。有一次,機關在印發王建安向軍委的報告時提出,是否不提被批評的軍委某領導人,王建安堅決反對。王建安指出:“共產黨員就是要敢說真話,實事求是地反映問題,怕個鬼呀!不但書面材料要發,見到他還要說。”
王建安批評人常常不留情面,不徇私情,越是對領導越不客氣。有一次王建安到某軍校調研,在座談時有學員和教員反映,大量的時間用于搞生產。隨后,王建安向學校領導班子明確表示:“學校要以教學為主,搞生產太多會影響教學質量。”一位負責學校后勤工作的副校長說:“首長不了解情況,學校不搞生產,伙食沒辦法改善。”王建安當場批評他,接著又說:“我們這些從戰爭年代過來的人著急啊!部隊首先是戰斗隊,現在的學員將來都是帶兵打仗的指揮員,一定要好好培養他們,這也是我們這些老家伙臨死前的責任。”
王建安不僅在批評時講真話,對待同事同樣做到了實事求是、公私分明。那些和王建安在工作中發生分歧的同志,他從沒有排擠過。他認為,在工作中可以意見不同,但不能戴著有色眼鏡評價別人的才能和品行。一些干部德才兼備,雖曾和他發生分歧,但王建安在推薦人選時仍公正無私,給予較高的評價。
長期的戎馬生涯、過度勞累,導致王建安身患腹主動脈瘤、高血壓和心臟病等,醫生一再囑咐他不能勞累,要注意休息。然而從1976年底到他逝世的4年間,王建安每年搞調研的時間不下四五個月,足跡遍及大江南北。在王建安去世的1980年,他仍有78天時間赴外地搞調查,先后給黨中央、中央軍委、中央紀委寫出了12份調查報告。這些報告內容豐富,從反映情況、分析問題,到提出批評、謀劃措施,實事求是地反映了部隊的實際和群眾的呼聲。
(本文原載于2020年4月20日《學習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