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東峰
一
1992年7月,福州。皮定均將軍之子皮效農邀我到他父親故居參觀。鬧市中如入山林,排闥送青,臨窗掛綠。將軍樓青磚黑瓦,共三層,下層空架,存自行車等雜物。
樓旁有一排房,三小間,一為警衛居,一為司機居,再為存農具之用。
農具間均為將軍生前所用之物:兩個糞桶、兩個畚箕、一條扁擔、四把鋤頭、一個鐵耙、一個竹耙、一把大掃把、一把斧頭、一把錘子,又有鍬、鎬、銑、拉鉤等挖土種菜小農具十多種。是時,將軍已作古16年。
將軍故居客廳左耳房設一靈堂。將軍遺像居正中,下方有張愛萍將軍悼念詩,題頭小字記:“突聞皮定均同志不幸殉職,悲痛不已,特詩悼之。 1976年7月8日于301醫院。”全詩如下:
年少扛起槍,
為了工農得解放,
越過雪山草地,
矢志緊跟黨。
一生戎馬行,
千里突圍戰沙場,
抗美援朝破紙虎,
跨過鴨綠江。
意志多剛強,
愛民愛兵永留芳,
光明磊落照肝膽,
東南折棟梁。
臺灣定解放,
一統江山指日望,
疾風盡掃浮云日,
靈臺祭名將。
二
皮定均14歲任兒童團團長,15歲任鄂豫皖蘇區英山縣童子團團長。紅軍攻打英山時,他率200余名童子團團員,拉網打掃雞鳴山戰場,撿回敵機槍 6挺、步槍手槍320多支、子彈8000多發,縣蘇維埃政府獎勵童子團“少年先鋒”錦旗一面,紅軍獎給手槍一支。將軍由此初露組織指揮才能。
1946年夏,解放戰爭中原突圍中,時任中原軍區一縱一旅旅長的皮定均率部掩護全軍向西突圍。掩護任務完成后,他機動靈活,出敵不意,決策東進,橫越鄂豫皖三省,經20余晝夜千余公里長途行進,沖破蔣軍圍追堵截,大小戰斗十余次,勝利到達蘇皖解放區。從此一縱一旅這支部隊被人們稱為“皮旅”,成為名震華夏的英雄部隊,皮定均之威名也由此大震。
據云,1955年評銜時,皮定均按資歷,原報少將銜。毛澤東記起中原突圍事,大筆一揮“皮有功,少晉中。”皮定均被授予中將軍銜,時年41歲。
1967年春節過后,周恩來總理在人民大會堂接見來自各地的黨政軍主要負責人。當他在到會者名單中見到“皮定均”名字時,眼睛一亮,抬頭大聲問道:“皮定均同志來了嗎?在哪里?”皮定均起立回答后,周恩來言猶未盡,大聲說:“你就是皮定均同志?你過去帶領的那個皮旅打仗真行啊!雖然只是一個旅,中央是把它當作一個方面軍使用哩!”
當時在場的安徽省副省長張愷帆后來回憶,周恩來在如此隆重的會議上單獨表揚了“皮旅”,確實是莫大的榮耀。其時,皮定均略顯不安地回答:“那是黨中央、中央軍委的正確領導,至于我個人是微不足道的,謝謝總理的關懷。”
三
皮定均將軍有外號三,一曰“皮猴子”,意為作戰機靈;二曰“皮老虎”,意為勇猛頑強;三曰“皮驢子”,意為脾氣大,性情暴。將軍身為高官,體恤下情,農民本色依舊,故時人又以“布衣司令”呼之。
某日,時任福州軍區司令員的皮定均至某島植樹,見團長政委未帶植樹工具而指手畫腳,便問:“什么出身?”俱答:“貧下中農。”問:“種過田沒有?”答:“種過。”問:“放過牛沒有?”答:“放過。”又問:“牛走路時先邁左腿?還是先邁右腿?”團長政委汗顏。又某日,皮定均視察平潭島某部隊。某營營長報告后,將軍問:“全營多少人?”營長答之。問:“有多少炮?多少槍?”俱答之。又問多少干部,多少戰士,多少農村兵,多少城市兵,營長支支吾吾。
皮定均將軍隨即話鋒一轉:“你爸爸叫什么名字?”
“XXX。”
“你媽媽呢?”
“XXX。”
皮定均嚴肅地告誡營長:“你還不錯,沒有忘記你的父母。我告訴你,作為一營之長,熟悉島上的一切,就要像記住你父母的名字一樣!”
營長呆立如木雞,許久才回神來。他說:“皮司令的批評,一輩子忘不掉。”
皮定均將軍治軍嚴厲,眼里容不得沙子,常云“子不教,父之過;兵不教,官之過”,此乃將軍帶兵之道。
某日,將軍于某部營外散步,見兩士兵棄空酒瓶于水田。召其連長指導員至,命其下田摸酒瓶,兩士兵欲替下,將軍怒止之。又某日某部,將軍見一哨兵軍大衣少一紐扣,即命其營長跑步帶針線來為哨兵釘上紐扣。將軍則側立一旁,怒目以待。營長手顫抖,良久方畢。將軍至某島視察,見無一條平坦之路,即命守備團長端一盆水上將軍車,繞島一圈。路顛簸,水晃蕩,團長全身淋透,方恍然醒悟,此乃將軍的嚴厲批評。
四
1952年,皮定均奉命率中國人民志愿軍二十四軍入朝參戰。某日,將軍到前沿視察,見美軍依仗其制空權和炮火優勢,在對面陣地上大搖大擺,瘋狂挑釁。將軍怒不可遏。
其時,陪同皮定均視察的屬下七十二師師長康林跟筆者回憶道,皮司令見此情景,明確對康林說:“決不能讓敵人在我們頭上拉屎拉尿,你們要打掉他們的氣焰!”
為此,皮定均待在七十二師,和康林等一起研究開展群眾性“抓一把就走”的冷槍冷炮活動。康林說:“后來聞名全軍的狙擊手、戰斗英雄張桃芳,就是皮定均來我們師抓出來和逼出來的。”
在冷槍冷炮活動中,七十二師二一四團三營八連戰士張桃芳在22天內用274發子彈打死71個敵人。皮定均頗感驚奇,他打電話問康林:“那個張桃芳打死了71個敵人,是真的嗎?”康林回答說,張有一項絕活:能用無瞄準鏡的步槍成功射殺敵人。為了鼓勵張桃芳這個神槍手,皮定均專門拿出自己的一雙長筒毛皮靴,叫作戰參謀帶去送給他。
1953年春,共青團在北京召開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張桃芳受邀出席會議。皮定均喜形于色,通知宣傳部召見張桃芳,要親自和他談談。很快,張桃芳就來了。皮定均沒有想到,他把自己送他的長筒毛皮靴送了回來。
張桃芳把靴子放在桌上,發出“嘩啦啦”的聲響。皮定均問:“里邊是什么?”張桃芳答:“子彈殼。”知情的宣傳部長解釋說:“這是他打死敵人的記錄。每打死一個敵人,就把那個彈殼保存起來。”
在二十四軍,在全志愿軍,張桃芳這個“天才狙擊手”名不虛傳,是“抓一把就走”戰術的典型。
如今,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仍珍藏著張桃芳使用過的那支M1944莫辛—納甘步騎槍。展示柜前的標簽說明寫道:“張桃芳曾用這支槍以 436發子彈狙殺了214名敵人, 創造了志愿軍在朝鮮戰場上狙擊殺敵的最高紀錄。”
五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皮定均將軍從來不回自己領導過的老部隊。
原福州軍區文藝創作室作家張鳳雛回憶,上個世紀60年代,時任福州軍區副司令員的皮定均到沈陽開會。沈陽軍區二十三軍某團是皮定均在太行山區親自帶過的特務團。該團領導聽說老領導皮定均到沈陽了,專門趕來請皮定均回老部隊看看,皮定均嘴巴一噘,說:“會議忙,不去。”
會后皮定均乘火車回福建,路過二十四軍的駐地唐山。二十四軍的前身是華東六縱,皮定均任副司令員。縱隊改成軍,皮任軍長,并親率二十四軍入朝作戰。火車在唐山停靠時,二十四軍幾位領導上來與皮定均見了面。他們請皮定均下車回老部隊看看,皮定均嘴巴又一噘:“不去,有什么好看的。”
路過天津時,駐天津的六十六軍請他下車小住。皮定均沒有噘嘴巴,他欣然同意了。
從天津南下到了南京,駐在無錫的一八一師,就是皮定均親自帶出來的皮旅。秘書問皮定均:“再過兩小時,就到無錫了,去不去老部隊看看?”皮定均依然噘起嘴:“不去。”
秘書十分不解,問將軍:“太行的特務團你不去,六縱你不去,皮旅也不去,都是你的老部隊。為什么偏偏去與你沒有關系的六十六軍?”
皮定均回答說:“你不懂。部隊是黨的,不是我個人的。”
六
1953年夏,皮定均將軍從戎后(離別家鄉24年)首次返鄉探親。將軍攜妻帶子,榮歸故里,驚動四鄉八鄰,父老鄉親探望者從早到晚,絡繹不絕。
次日清晨,將軍斷然率全家離鄉返回,眾鄉親皆不解何意。1983年3月,筆者曾獨往大別山區金寨縣石碑鄉探訪將軍故居,其侄皮國立提起當年這事仍耿耿于懷。皮國立對筆者說,此后將軍再也沒有回鄉。筆者采訪將軍夫人張烽,她說:“初時我也不明白,未回鄉時朝思暮想,回鄉后只住一日便走。返回途中,他一言未發,任我牢騷滿腹。數年后,他才吐露心跡。”將軍夫人言此哽咽不已:“老皮怎不想在家多住幾日?但見與他一起參加革命者皆戰死沙場,僅己一人生還,如何向先死者家人交代?回鄉后,鄉親紛紛詢其親人下落,他心里怎受得了!”
令人欣慰的是,當年將軍出生入死的故地,今日無不山郁水清、物阜民豐,百姓安居樂業,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盛世如他所愿。
(來源:《福建黨史月刊》2024年第1期;本文資料來源于作者對皮定均將軍夫人張烽,兒子皮效農、皮國榮,侄兒皮國立,秘書李正華,下屬康林等人的采訪筆記和張鳳雛著《將軍生死錄》等書刊。作者系軍旅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