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巍峰
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指出:“鄂豫皖蘇區根據地是我們黨的重要建黨基地,也是中國工農紅軍的誕生地之一。”黨的創始人陳獨秀、李大釗,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陳潭秋等指導了這里的建黨活動。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以大別山為中心的鄂豫皖蘇區成為全國第二大革命根據地。其建黨實踐為中國革命提供了創造性的經驗。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最早的傳播地之一
1919年,在十月革命的影響下,中國爆發了五四運動。大別山及周邊地區的進步知識分子開始通過創辦刊物、成立社團等途徑研究、傳播馬克思主義學說,探討改造中國的革命道路。大別山區成為馬克思主義傳播從城市到鄉村最早、最廣泛的地區之一。
五四運動后,在惲代英的倡議和組織下,利群書社于1920年2月1日在武昌正式成立,致力于宣傳馬克思主義,成為大別山區旅漢青年接受新思想、了解馬克思主義的重要陣地。1921年春,在惲代英的支持下,恢復了由林育南在1919年冬創辦的黃岡八斗灣浚新學校的辦學。浚新學校成為當時鄂東地區傳播進步思想、培養革命人才的重要場所。1921年夏,惲代英、林育南等24名先進青年在浚新小學召開利群書社社員大會,成立了具有共產主義性質的革命團體——共存社。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消息傳來后,惲代英宣布解散共存社,絕大多數成員先后加入中國共產黨。許多人后來成為黨的骨干領導力量,在二七大罷工、安源工人運動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1920年3月,董必武等在武漢創辦了私立武漢中學。中國共產黨成立后,董必武、陳潭秋回到武漢,以武漢中學為基礎,在湖北地區積極開展宣傳馬列主義和建立黨組織的活動。武漢中學為大別山區培養了大批建黨骨干和革命人才,是鄂豫皖革命的一個重要策源地。1927年大別山區爆發黃麻起義,起義指揮部的10名領導人中就有5名畢業于武漢中學。
在鄂東地區,1921年春,陳潭秋、胡亮寅、肖人鵠等,在黃岡成立了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同時,陳潭秋、陳蔭林在黃岡陳策樓創辦聚星學校,成為新思想宣傳陣地和革命活動據點。在豫南地區,北京大學學生尚鉞等人于1920年8月成立羅山青年學社,購進大量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和進步刊物供學員研究。1920年冬,“互助社”和信陽柳林學校合作辦學,許多學生紛紛加入“互助社”,并以此為橋梁與惲代英及湖北進步團體建立起聯系。在皖西地區,1918年,陳獨秀在霍邱講學,揭露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的罪行,號召青年學生和各界人士沖破舊思想的束縛,革新教育和政治。在他的影響下,進步教師朱蘊山于1920年組建“中國革命小組”。1921年1月,高語罕編寫《白話書信》,這是皖西地區最早最系統傳播馬克思主義的課本。
最早建立地方黨組織的地區之一
隨著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一批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逐步認識到,要用馬克思主義改造中國,走十月革命的道路,就必須建立一個無產階級政黨。來自鄂豫皖邊區的陳獨秀、董必武、陳潭秋等成為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
1920年8月,上海共產主義小組成員李漢俊致函董必武,希望在武漢組織起一個共產主義小組。陳獨秀也高度關注武漢共產主義組織的建立,他委派已加入上海共產主義小組的湖北鄂州人劉伯垂來到武漢,協助董必武、陳潭秋等籌建武漢共產主義小組。當月,在董必武等人的寓所舉行了武漢共產主義小組正式成立會議。武漢共產主義小組是中國最初建立的8個共產主義小組之一,7名成員中有5人來自大別山地區。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13名一大代表中,就有董必武、陳潭秋、包惠僧、劉仁靜4人來自大別山地區。
中國共產黨成立后,鄂豫皖邊區的中共地方組織如雨后春筍般建立起來。在鄂東北地區,1921年11月,陳潭秋在黃岡縣的陳策樓和八斗灣成立了兩個黨小組,這是大別山區最早的基層黨組織,次年春發展為兩個黨支部。1923年和1924年,黃陂、黃梅兩縣黨的組織相繼建立。1925年冬,黃安、麻城兩縣的中共特別支部分別成立。1926年,羅田和孝感都建立了黨的組織。1927年4月至5月,黃安、黃梅、羅田、麻城、浠水、蘄春等縣先后成立中共縣委。在豫東南地區,1924年春,光山建立了柳林河黨小組,7月固始縣建立了黨小組。1925年,在商城城關和商南筆架山職業學校建立了兩個特支,不久,兩特支合并成中共商城縣委員會。在皖西地區,1923年冬成立了安徽省第一個農村黨支部——中共壽縣小甸集特別支部,直屬黨中央領導。1924年成立中共安慶特別支部。1925年,六安特別支部成立。1927年7月,霍山建立了黨的特別支部。到1930年9月,鄂豫皖邊區支部達到281個,中心支部29個。
大別山區各地陸續建立起黨的組織,樹起了領導革命的紅旗。黨組織成立后,積極領導開展工人運動和學生運動,特別是深入農村,廣泛建立農民協會。1927年5月,鄂豫皖邊區的縣、區、鄉農民協會組織普遍建立起來,農民協會會員達100多萬人,占當時全國900多萬農民協會會員的1/9以上。為了保衛農民運動成果,各地還普遍組織革命武裝,展開了大規模的農民自衛武裝斗爭,掀起了農民運動的高潮。
推動根據地黨的建設工作
各級黨的領導機構的健全,推動了根據地黨的建設工作。1929年12月2日,中共鄂豫邊第一次代表大會作出《政治任務決議案》,提出了關于黨的建設的任務。
在思想建設上,邊區黨的組織極其“注意每個黨員的政治學習”,創辦許多帶有地方黨建特色的黨報、黨刊,如鄂東特委創辦的《英特納雄耐爾》,皖西北特委創辦的《黨的建設初步》等。通過組織各種研究組、政治討論會等形式,對黨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使黨員逐步由單純的農民意識轉變到無產階級思想上來。
在組織建設上,大力加強縣以上各級黨委的建設,根據斗爭實際,打破行政界線,減少層次,精簡機關。堅持質量第一的原則發展基層黨員。1929年6月,鄂東北特委指示,考察入黨對象必須注意五個條件:革命性強的,經濟地位低的,與反革命派無社會關系的,習慣好的,無惡劣嗜好的。各級黨委舉辦專門訓練班培訓干部,創辦各種干部學校,如鄂東特委成立的黨務干部學校和鄂豫皖特委成立的郭家河列寧高級學校等。把建立和健全支部生活作為組織建設的中心任務之一,實行“一切工作歸支部”。
在作風建設上,根據地黨組織在斗爭中逐步養成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密切聯系群眾、批評和自我批評的優良作風。
在注重黨的自身建設的同時,根據地黨組織還加強對根據地武裝力量的統一領導,把軍隊置于黨的絕對領導之下。注重群眾團體的建設與發展,建立起工會、共青團、婦女會等比較完備的群眾團體組織。
來源:學習時報
Copyright @2014-2025 m.slotsjeanni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黨史研究室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技術支持:荊楚網 鄂ICP備18025488號-1
微信公眾號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