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開榮 何輝
湘鄂贛蘇區是紅軍的重要源頭,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湘鄂贛蘇區走出了許多英雄的紅軍部隊,紅十五軍就是其中著名的一支。它的前身是紅八軍第四、五縱隊,由贛北和鄂東的紅軍游擊隊組成。北渡長江后,轉戰贛鄂皖邊,在湖北黃梅縣考田鎮吳祥村正式組建紅十五軍。它的建立支援了中央蘇區和其他蘇區的武裝斗爭,為鄂豫皖蘇區和川陜蘇區的創建與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被李先念譽為:攻必克、守必固、打不垮、拖不爛的鐵軍。
一、紅十五軍前身紅八軍第四、五縱隊建立
(一)組建紅八軍后方留守處
1930年6月上旬,根據中共中央、中央軍委關于擴編紅五軍為紅三軍團和進攻武漢的決定,彭德懷在大冶劉仁八村主持召開了紅五軍軍委擴大會議,正式成立紅三軍團,彭德懷任總指揮,滕代遠任政治委員。軍團下轄紅五軍和紅八軍,紅五軍由原紅五軍第二、三、四縱隊組成,軍長、政委等由軍團領導兼任;紅八軍由原紅五軍第五縱隊與鄂東南游擊武裝合編而成,軍長何長工,政委鄧乾元。6月15日,彭德懷主持召開前線指揮部會議,決定軍團主力橫掃鄂東南各縣,并向武漢方向發展。同時決定紅八軍留下兩個營,由柯慶施、陳奇、郭子明、劉振山等領導,組建紅八軍第四、五縱隊,以擴大紅軍,繼續堅持鄂東南斗爭。
根據全國紅軍代表會議精神和中央關于“猛烈擴大紅軍”的指示,以及彭德懷主持召開的前線指揮部會議精神,中共鄂東特委“建立了以陳奇為主任,柯慶施為政委的‘紅八軍后方留守處’專門負責擴紅組軍工作。”中共鄂東特委和紅八軍后方留守處以紅八軍留下的兩個營為基礎,積極開展組建紅八軍第四、五縱隊。
(二)建立紅八軍第四縱隊
紅三軍團南下湖南后,6月中旬,中共鄂東特委和紅八軍后方留守處隨即向鄂東各縣發出通知,要求鄂東游擊大隊和各地方武裝迅速開赴陽新,以便集中整編地方游擊隊,為建立正規紅軍做好準備。鄂東各縣游擊隊接到通知后迅速集中陽新,陳奇帶領鄂東游擊大隊開赴中共鄂東特委所在地陽新太子廟。7月上旬,中共鄂東特委和紅八軍后方留守處以留下來的部分紅軍和紅軍后方醫院病愈的官兵為骨干,包括陽新、大冶、通山以及蘄春、黃梅、廣濟(以下簡稱“蘄黃廣”)等縣的部分地方武裝,在陽新太子廟李清村合編為紅八軍第四縱隊,縱隊長陳奇,政委郭一清。
(三)建立紅八軍第五縱隊
為了貫徹《中央軍委軍事工作計劃大綱》關于“第八軍:應從速成立為軍,將贛北紅軍編入……”的指示精神,7月5日,江西省委特派員楊振林在贛北岷山蔡山壟主持召開軍事會議,參加會議的有中央特派員子修,九江、德安兩縣的主要負責人、紅五縱隊第九支隊中隊長以上的指戰員等。會上傳達了中央軍委指示精神,研究贛北紅軍編入紅八軍工作,決定贛北紅軍主力開赴湖北陽新。7月上旬,中共鄂東特委以到達陽新的贛北紅軍游擊大隊為主體,以紅八軍后方留守處部分人員為骨干,加上陽新縣龍燕區游擊隊和赤衛隊的精壯成分,在陽新縣龍燕區黃橋合編為紅八軍第五縱隊,共700余人,600余支槍,縱隊長黃剛,政委楊振林。
二、建立紅十五軍
(一)成立行動委員會
8月,紅八軍第四、五縱隊在中共鄂東特委駐地陽新太子廟會師。會師后,中共鄂東特委根據中央軍委長江辦事處的指示,將兩支縱隊合編,成立紅八軍第四、五縱隊行動委員會,書記陳奇,委員有周吉可、程俊、黃剛、楊振林、查子清等。
(二)組建紅十五軍
8月底,中央軍委長江辦事處任命的紅十五軍軍長蔡申熙到達陽新,10月10日前后,蔡申熙率領200余名赤衛隊員渡江北上至蘄黃廣地區,與行動委員會會合,傳達了中央軍委關于紅十五軍的指示。10月16日,在湖北黃梅考田鎮吳祥村舉行紅十五軍成立大會,紅八軍第四、五縱隊和陽新沿江游擊隊及汪鶴峰、查子清率領的英圻區紅軍獨立第一師五團正式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五軍,蔡申熙為軍長,陳奇為政治委員,汪少劍為副政治委員,周吉可為政治部主任。
(三)與紅一軍會師組建紅四軍
11月中旬,紅十五軍接到中央指示,命令紅十五軍北上大別山,與鄂豫皖紅一軍會合。11月15日夜,紅十五軍在太湖、宿松、黃梅等縣地方武裝和群眾的配合下,經過一日一夜的激戰,終于在16日拂曉攻進太湖縣城。11月18日上午,根據黨中央指示,紅十五軍從太湖縣城北山開往大別山,奉命與紅一軍會師。1931年1月中旬,與紅一軍先頭部隊在河南商城長竹園會師。隨后,兩軍遵照中央決定,正式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由中央派來的鄺繼勛、余篤山分任軍長、政治委員,徐向前任參謀長(后任副軍長),曹大駿任政治部主任。全軍一萬二千五百余人。
合編為紅四軍后,原紅十五軍一團編為紅四軍十師二十九團,不久,紅十師二十九團調歸紅二十五軍七十三師二一九團。紅四方面軍西征后,紅七十三師擴編為紅三十一軍,二一九團擴編為紅九十三師。抗戰爆發后,編為八路軍一二九師三八六旅七七二團三營。1949年2月改為陸軍第十三軍三十七師一〇九團。紅軍時期,曾獲紅四方面軍總部授予“夜摸常勝軍”和“攻如猛虎、守如泰山”的光榮稱號。
原紅十五軍三團編為紅四軍十一師三十二團,紅四方面軍西征川陜后,該團改為紅三十一軍十一師三十二團。紅三團經歷了幾十年組織發展變動,作為紅軍部隊,一直保留至今。后為第十二集團軍第三十六師一〇六團,被譽為百將團。紅軍時期,該團還榮獲紅四方面軍授予的“以一勝百”的榮譽稱號。
三、紅十五軍建立的重大意義和卓越貢獻
(一)紅十五軍的建立是贛北鄂東農民武裝斗爭的重大成果
贛北鄂東都是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地方,有著良好的革命基礎。大革命時期建立了黨組織,是最早開展武裝斗爭的地區之一。八七會議后,在地方黨組織的領導下,贛北、鄂東相繼舉行了德安鐵石山暴動、星子暴動、港口暴動和蘄黃廣秋收起義、陽新小箕鋪民團起義等系列武裝暴動,建立了贛北紅軍游擊大隊、紅十二軍、鄂東游擊大隊等紅色武裝,以贛北紅軍游擊大隊為例,編入紅八軍第五縱隊之前,贛北紅軍游擊大隊已有800余人,支隊裝備整齊,“提頂上馬槍及三八式湖北槍有五百二十余支,盒子炮二十三架,另手炮一架……”建立了數塊大大小小的革命根據地,有贛北岷山革命根據地、鄂東革命根據地,這些都為紅十五軍的組建奠定了堅實基礎。自1930年7月中旬開始組建紅十五軍到正式成立,只用了三個月時間;從正式成立到北上與紅一軍會師,合編為紅四軍,也是三個月時間。半年時間從游擊隊組建成正規紅軍,并且取得了系列勝利,給敵人以很大震懾。可見,紅十五軍建立是贛鄂皖邊革命勢力發展的結果,是贛北鄂東等武裝斗爭的重大成果。
紅十五軍離開贛鄂皖邊后,革命烽火并沒有熄滅。留在黃梅考田一帶的留守處和蘄黃廣各縣地方武裝在當地黨組織領導下,組成紅三師第九團,他們數次打破敵人的“清剿”,在數倍于己的敵人的重重包圍下,退守黃梅東北山區太平洞,與敵抗擊48天,后因無糧無水而突圍,大部英勇犧牲,少量人員突圍出去,轉入地下秘密活動。抗日戰爭第二年,武漢淪陷后,由李先念、張體學、趙辛初等領導的新四軍第五師在這一地區領導人民堅持抗戰;解放戰爭時期,這里的人民開展游擊戰爭,迎接劉鄧大軍南下,支援第四野戰軍南渡長江,奪取武漢。這里的人民付出了一次又一次血的代價,作出了巨大貢獻。這和當年紅十五軍在這里進行英勇戰斗,播下武裝斗爭的種子有著密切的關系。
贛北紅軍游擊大隊北上陽新編入紅十五軍后,余下的紅軍游擊隊在岷山蘇區人民的支持下,仍活躍在九江、德安、瑞昌山區,不斷襲擊敵人,發展隊伍,隊伍很快又壯大起來,武裝斗爭一直堅持到1939年2月,成為堅持時間最長的革命根據地之一。
(二)紅十五軍的建立是井岡山斗爭經驗和優良作風在贛鄂皖邊的成功實踐
彭德懷領導的紅五軍是學習井岡山斗爭經驗的楷模,彭德懷非常注重井岡山斗爭經驗學習,曾以詩言志“唯有潤之工農軍,躍上井岡旗幟新,我欲以之為榜樣,或依湖泊或山區”。平江起義后,彭德懷親率紅五軍主力赴井岡山學習武裝斗爭經驗,并且參與了井岡山斗爭,成為防守井岡山的主要力量。紅十五軍就是由紅五軍、紅八軍發展而來的,其前身就是紅八軍第四、五縱隊,紅十五軍將士“故以自稱為‘五、八軍’為榮 ,群眾也跟隨叫‘五、八軍’”。所以,紅十五軍的將士很多經歷過井岡山斗爭。
紅十五軍兩位首長對井岡山斗爭經驗非常熟悉。軍長蔡申熙1928年任江西省委軍委書記,領導開展兵運工作,并爭取羅炳輝率部起義。1929年冬,蔡申熙到被譽為“東井岡”的江西東固革命根據地工作,擔任游擊隊第一路軍總指揮。政委陳奇更是井岡山斗爭的親歷者。大革命失敗后,陳奇遭到國民黨政府通緝,他幾經輾轉到達井岡山,毛澤東委任他擔任工農革命軍第一師第一團三營八連黨代表。1930年6月,紅三軍團和紅八軍成立后,隨即南下攻打長沙,陳奇與柯慶施、郭子明一起奉命率領紅八軍留下的兩個營,在鄂東南堅持武裝斗爭,后由此發展成為紅十五軍。
(三)紅十五軍為鄂豫皖蘇區和川陜蘇區的創建和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
紅十五軍的系列戰斗策應了紅三軍團與紅一方面軍攻打長沙的戰斗。兩次長沙戰役期間,正是紅八軍第四、五縱隊組建和紅十五軍即將成立時期,他們靈活執行中央軍委“堅決的占領武穴,截斷長江,斷絕敵人交通”“迅速渡江向九江進攻,牽制江西敵人”命令,在蘄黃廣地區東游西擊,攻占敵人縣城和據點,并在長江北岸設卡,架設土炮,封鎖江面,威脅長江航運;占領田家鎮,試圖渡江南下,協助南岸部隊向九江和南潯鐵路進攻。后來發現敵人已在江南放火,敵艦封鎖長江,紅十五軍軍首長根據實際情況,抵制立三路線的影響,取消南渡長江的決定,朝長江以北山區撤退,較好地保存了紅十五軍。紅十五軍的系列行動支援了紅三軍團和紅一方面軍的武裝斗爭。
紅十五軍直接參與了鄂豫皖和川陜兩大蘇區的創建和發展。根據中央軍委命令,紅十五軍北上大別山與紅一軍會師組建紅四軍。自此,紅十五軍將士成為創建和發展鄂豫皖蘇區的重要力量,作出了重要貢獻。1932年紅四方面軍西征后,紅十五軍將士又成為創建川陜蘇區的重要力量。
(本文來源于《黨史文苑》2024年1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