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湖北省委黨史研究室
從1949到2019,中國共產黨領導新中國走過了70年光輝歷程。
70年,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不過是短暫的瞬間,但新中國卻用70年走過了發達國家幾百年的發展歷程,以無比輝煌的成就讓世界看到了“帶著電閃雷鳴的變化”“如朝陽噴薄般的希望”。70年來,地處內陸腹地的湖北,在黨的領導下,始終與共和國共命運、與時代同發展,譜寫了一曲曲奮發圖強的壯麗樂章。荊楚大地的滄桑巨變,生動印證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更成為中國共產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生動注腳。這充分彰顯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巨大政治優勢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代生命力,充分彰顯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強大真理偉力和實踐偉力。
一、70年湖北步履鏗鏘
特殊的時間節點,總會勾起人們厚重而難忘的回憶。
從1840年到1949年,由于西方列強的一次次入侵,加之統治階級的腐朽和社會制度的落后,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戰亂頻仍、社會動蕩、經濟凋敝、民不聊生,是當時中國的真實寫照。“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直面“千年未有之變局”,不甘落后、不甘沉淪的荊楚兒女,為挽民族于危亡、救人民于水火,同全國人民一道前赴后繼、上下求索。作為中國革命的重要策源地和進行革命斗爭的重要戰場,湖北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贏得民族獨立、人民解放,迎來中華民族走向繁榮富強光明前景的偉大歷史進程中,始終發揮著獨特而重要的作用。
“一唱雄雞天下白。”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這一年的5月16日,在“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的勝利炮聲中,華中重鎮武漢解放。5月20日,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宣告成立,帶領湖北人民同全國人民一道開始改造山河、建設祖國的偉大壯舉,揭開湖北歷史新篇章。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湖北人民用了3年時間迅速醫治戰爭創傷,穩定經濟社會秩序,完成土地制度改革,初步治理荊江水患,恢復和發展了國民經濟。1953年開始,貫徹執行黨的過渡時期總路線,完成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轉變,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一窮二白、積貧積弱的基礎上,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湖北兩度成為國家工業化戰略的重要基地。“一五”計劃期間,以武漢地區為中心,以冶金、機械工業為重點,圍繞國家安排的重點項目建設,著重加強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的建設。同時,在農村開展了大規模的水利基本建設,沿江濱湖地區進行防洪排澇“關大門”,在江漢平原北部及缺水地區則興建水庫,抗旱灌溉。20世紀60年代中后期開始“三線建設”后,湖北再次成為國家投資建設的重點地區,“三五”至“五五”計劃期間,其投資規模在全國各省市的位次分別居第二位、第三位和第一位。以冶金、鐵路、電力、汽車工業為主體,建設中心開始由武漢地區逐步向鄂西、鄂西北地區轉移,建成投產的大中型項目有200多個。同時,農業方面一方面繼續以水利建設為主,另一方面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普遍展開了小化肥(小氮肥和小磷肥)、小農機、小水泥、小煤礦、小水電等地方工業的建設。為適應大規模經濟建設及社會長遠發展需要,黨和國家還在湖北大力發展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事業。湖北人民白手起家、斗志昂揚、奮發進取,不斷創造奇跡:荊江之濱,建起新中國第一個大型水利工程--荊江分洪工程,展現了新中國整治長江千年水患的磅礴氣勢;武鋼、武重、武船等“武字頭”國企挺起中部工業脊梁;萬里長江第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以“一二三”工程(武鋼一米七軋機、二汽、三三〇工程)為龍頭,奠定湖北工業基本格局……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湖北初步建立起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成為在全國有重要地位的工業基地、農業基地、原材料基地、高等教育和科學研究基地。
人世間沒有一帆風順的事業,任何偉大事業都有一個艱辛探索的過程。同全國一樣,由于主觀主義的偏差和復雜的社會歷史原因,湖北社會主義建設受到“大躍進”“文化大革命”“左”傾錯誤的干擾破壞,一度遭受嚴重挫折。“艱難困苦,玉汝于成。”“多難興邦,殷憂啟圣。”中國共產黨之所以偉大,并不是永遠不犯錯誤,而是從不諱疾忌醫,敢于承認錯誤,勇于糾正錯誤,確保我們的事業最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
“東方風來滿眼春。”1978年12月18日,我們黨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征程,中國人民自此走上富起來的康莊大道。在改革開放新時期,湖北人民深入學習貫徹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承擔了多項全局性改革創新先行先試的使命。改革開放初期,湖北率先探索城市經濟體制綜合改革,在全國經濟體制改革中起到了“試驗田”和“排頭兵”作用。進入新世紀,國家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湖北著力構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在學習貫徹科學發展觀的實踐中,湖北積極承擔“兩型”社會建設、“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等改革試驗任務,大力推進武漢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和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湖北勇立潮頭競風流,亮點紛呈:武漢“兩通”起飛,打開內陸開放的大門,漢正街打造“天下第一街”,成為全國商品流通改革的典范;沙市勇立潮頭,成為全國第一個綜合改革試點城市;全國第一個“洋廠長”形成“格里希效應”,引領企業界廣泛關注與效仿;建立全國第一對中美友好省州關系、江漢關復關,見證開放歷程;全國商業第一股橫空出世,引領國有商業企業改革潮流;長江三峽工程截斷大江洪流,高峽出平湖百年夢圓;南水北調,一庫清水潤澤京津;建設“武漢·中國光谷”,創造“光谷速度”,開啟湖北“追光”時代;全面取消農業稅,率先實施鄉鎮綜合配套體制改革,著力推進改革體制、改善環境、改變作風和培育市場主體,“打基礎、管長遠”工作喜結碩果;“兩圈一帶”戰略穩步實施,東湖高新區成為全國繼中關村之后又一個國家級自主創新示范區……不斷開創了湖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創造出許多具有全國典型意義的先進經驗,推動湖北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從封閉半封閉向全方位開放、從溫飽不足向總體小康、從粗放發展向科學發展的歷史轉變,在許多方面實現了歷史性飛躍,荊楚大地如鳳凰涅槃,浴火重生,在共和國版圖的中部奮力崛起。
“無邊光景一時新。”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拉開了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時代大幕。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湖北工作高度重視、高度關注。習近平總書記先后于2013年7月、2018年4月兩次視察湖北,為經濟社會發展把脈定向、掌舵領航,提出“四個著力”“四個切實”重要要求。遵循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湖北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開啟“建成支點、走在前列”,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新征程。堅持以新發展理念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全面落實“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著力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堅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指示,堅守“長江生態環境只能優化,不能惡化”底線一寸不讓,持續做好生態修復、環境保護、綠色發展“三篇文章”,推動湖北長江經濟帶科學發展、有序發展、高質量發展。與國家長江經濟帶、中部地區崛起等重大發展戰略緊密銜接,推進“一芯驅動、兩帶支撐、三區協同”區域和產業發展布局,著力振興實體經濟,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促進湖北區域協調發展。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擴大更高水平對內對外開放,積極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推進民生事業取得新成就。切實加強作風建設,教育引導廣大黨員永葆革命本色,堅決糾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大力發揚務實重行的工作作風。湖北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一系列標志性成果,促成一系列歷史性變化。荊楚大地涌動起新一輪創新發展、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浪潮,展現出欣欣向榮、氣象萬千的動人圖景。
二、70年湖北滄桑巨變 70年一路走來,湖北和全國一樣,取得了令人自豪的輝煌成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歷史巨變,“極目楚天舒”“舊貌換新顏”。
一是實現了從一窮二白到地區生產總值全國第七的歷史性跨越。新中國成立后,湖北的建設和發展在一片廢墟中起步,不斷創造奇跡。70年來,經濟綜合實力大幅躍升,財政實力顯著增強,城鄉面貌極大改觀。1952年湖北經濟恢復到新中國成立前的歷史最好水平,當年地區生產總值(GDP)24.51億元,到1978年達到151億元。改革開放后,湖北發展步伐加快,地區生產總值到2018年達到3.94萬億元,比1952年增長了215倍。1979年至2018年,湖北GDP年均增速10.5%,高于全國9.4%的水平。全省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達到3307.03億元,比1952年增加了3303.22億元。從在全國的位次來看,2015年湖北GDP挺進全國第八,恢復到歷史最高位次,2016年第一次躋身全國第七、中部地區第二。從人均GDP來看,1952年全省人均生產總值僅90元,處于極度窮困狀態。1978年達到332元,到2018年達到66616元。按官方匯率計算,為10066.79美元,在全球屬于第五檔(即人均GDP在8000-10000美元),達到世界中等偏上國家和地區收入水平。70年來,湖北基礎服務的供給能力實現跨越式提升,“九省通衢”升格為“九州通衢”。鐵路運營里程從1949年342公里提高至2018年4341.7公里,凈增3999.7公里。2009年12月,武廣高鐵開通,湖北在全國率先進入高鐵時代。城鄉融合發展加快推進,全省通車公路總里程由1949年不足千公里上升至2018年的27.5萬公里,居全國第三位,其中高速公路6368公里,居全國第八位。農村公路建設成就尤為喜人,通車里程達24.1萬公里,居中部第一、全國第三。湖北的城鎮化率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10%左右,提高到2018年底的60.3%,城鄉差距大幅度縮小。
二是實現了從百廢待興到百業興旺的歷史性跨越。經過70年的接續奮斗,湖北在一窮二白、底子薄弱的基礎上建立起門類齊全、配套完善的現代產業體系。產業結構持續優化。三次產業結構由1952年的56.7:15.6:27.7,調整為2018年的9.0:43.4:47.6,實現了從“一三二”到“三二一”的歷史性轉變。產業體系不斷完善。農產品供給能力日益提高,糧食、油料、生豬、淡水產品產量穩居全國前列,淡水產品產量連續20多年居全國第一。支柱產業不斷壯大,新興產業貢獻突出。新中國成立初期湖北只有鋼鐵、電力等少數行業支撐,如今形成了以汽車、農副食品加工、電子、化工、建材、機械、紡織、煙草、電力和醫藥等千億產業為主的工業體系。一批批新興產業崛起,一個個優勢產業邁向高端。國家存儲器基地、網絡安全人才與創新基地、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基地、航天產業基地四大產業基地加速建設,開始進入產出期,站在國際前沿的“芯屏端網”等戰略產業集群已現雛形。2018年湖北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15598家,東風汽車集團、九州通藥業集團、卓爾控股等10家企業上榜中國企業500強,居中部六省第一位。全世界大跨度橋梁一半是“湖北造”,六成中國高鐵是湖北設計,光纖光纜生產規模全球第一,光電子產品技術走向全球,越來越多的“湖北智造”走向世界。服務業蓬勃發展,新業態新模式方興未艾,第三產業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2018年,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比1952年上升19.9個百分點。從農重工輕到三產協調,湖北經濟發展協調性和可持續性所迸發的新動能后勁更足、態勢更強、基礎更穩。特別是體現技術升級的高技術制造業、體現新興產業發展方向的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和體現綜合競爭力的裝備制造業,均實現較快增長,貢獻率分別為13.8%、20.8%和33.3%。在中國橋、中國路、中國港、神舟飛船、航母、蛟龍號深潛器、大飛機等大國重器中的湖北身影、湖北元素頻頻亮相,為全國高質量發展貢獻了湖北力量。以“芯屏網端”產業集群為代表,湖北在全國乃至全球參與競爭的引領性產業,正在構筑湖北經濟發展的新勢能,形成核心競爭新優勢。
三是實現了從溫飽不足向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70年來,湖北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居民消費水平顯著提高,生活品質日新月異,幸福指數不斷攀升。多年來,湖北用于改善民生的公共預算支出保持在75%以上,居民收入持續跑贏經濟增速。2018年,全省從業人員3580萬人,比1952年、1978年分別凈增2560萬、1670萬人,就業規模持續擴大,城鎮登記失業率處于2.49%的低位。同時,大量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2013年至2018年,全省累計減貧555.6萬人,年均減貧92萬人以上,貧困發生率由2012年底的18.8%下降至2018年底的2.4%。全省城鎮居民、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34454.63元、14977.82元,均是1980年的80多倍;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倍差為2.30,分別比1980年、2012年縮小0.13個、0.10個百分點。城鎮居民生活消費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從1980年的89.2%下降到2018年的69.6%。全省人平儲蓄達到44531元,是1978年的2969倍。人均住房面積從1980年的僅6.8平方米,擴大到2018年的42.77平方米,是1980年的近6.3倍。從自行車到摩托車、助力車再到汽車,以及高鐵、動車、飛機,老百姓出行空前方便。2018年,全省城鎮居民每百戶擁有移動電話259.18部,每百戶擁有家用汽車36.34輛,高出全國平均水平3.34輛。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實現全覆蓋,全民醫保體系基本建成,九年義務教育全面普及。劇場、影院、圖書館、科技館、博物館等文化娛樂場所大幅增加。人民的身體素質日益改善,物質精神生活日益豐富,重大疾病防治成效顯著,預期壽命不斷延長。1953-1982年間,湖北人的平均預期壽命提高了6.6歲,2018年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6.95歲。
四是實現了從落后封閉到創新開放的歷史性跨越。70年來,湖北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從“關起門來搞建設”到高水平引進來、走出去,創新開放不斷邁向新臺階、取得新進展。湖北是我國重要的創新資源富集地,綜合科技創新水平居全國第七位。全省有高校128所、科研機構2340家、科研人員近24萬人。“兩院”院士、“973”首席專家、“國家杰青”及入選國家“千人計劃”人才的數量,獲國家科技獎勵數量、獲國家科技經費額等重要創新指標均穩居全國前列、中部第一。全省國家級高新區達到12家,數量居全國第四,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在全國高新區綜合評價中居第五位。全省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6597家,位居中部第一。湖北有全球最大的光通信研發生產基地武漢·中國光谷,它是中國互聯網產業第四極,已聚集60多家互聯網領軍企業“第二總部”和2000多家“互聯網+”企業。湖北是全國重要的高鐵網中心、高速公路網重要樞紐、長江中游航運中心。沿長江黃金水道“江海直達”太平洋,接絲綢之路中歐班列(武漢)直達歐洲和中亞,69條國際客貨運航線架起湖北與全球聯通的空中橋梁。中國(湖北)自由貿易試驗區、15個進境商品指定口岸、5個國家開放口岸、5個保稅物流中心、3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支撐起湖北開放新格局。湖北進出口總值由1953年的0.82億美元到2018年528億美元,增長643倍。湖北正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英國首相、印度總理、德國總理等多國政要接連造訪。第七屆世界軍人運動會在漢舉辦在即。湖北與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經濟貿易和技術合作關系,與42個國家的26個省(州、大區、縣)74個城市建立了100對友好城市,外國駐漢總領館數量居中部第一。14771家外資企業落戶湖北。世界500強企業中296家投資湖北。湖北實際使用外資981.5億美元,居中部第一。湖北海外直接投資已遍布全球111個國家和地區,累計非金融類境外企業856家,中方協議投資額169.4億美元,對外承包工程完成營業額穩居中部首位、全國前列。湖北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隨著一批大項目、大工程竣工,湖北企業已成為“一帶一路”沿線的靚麗名片。不沿邊、不靠海的湖北正大步走向世界、融入世界。
三、70年湖北寶貴啟示 回望70年波瀾壯闊、砥礪奮進的歷程,有許多彌足珍貴的經驗給我們以深刻的啟示。
黨的領導是根本保證。領導我們事業的核心力量是中國共產黨。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再到今天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湖北的每一次深刻社會變革、取得的每一項歷史性成就,都是在黨的堅強領導下進行的,在黨的創新理論科學指引下取得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湖北發展、關心關懷湖北人民。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兩次視察湖北,為湖北發展把脈定向、指路定策。湖北70年走過的光輝歷程是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的進程,是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在湖北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的生動實踐。70年奮進歷程充分證明,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只有始終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全面領導,我們的事業才會有可靠的定盤星、壓艙石、主心骨,“中華號”巨輪才能沿著正確方向駛向勝利的彼岸。我們必須毫不動搖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一步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確保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始終沿著黨指引的方向奮力前行。
人民是黨執政的最大底氣。歷史車輪滾滾向前,只有人民才是歷史的創造者。荊楚大地70年滄桑巨變是新中國輝煌成就的一個縮影。這些成就的取得,都是荊楚兒女在黨的領導下,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勇立潮頭、披荊斬棘,一次次攻堅克難,一次次砥礪前行的結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70年披荊斬棘,70年風雨兼程。人民是共和國的堅實根基,人民是我們執政的最大底氣”。時代是出卷人,中國共產黨人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新中國一路走來,我們黨始終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根本標準和價值取向。正是堅持“以百姓心為心”,共和國才順應時代潮流,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必須牢固樹立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堅持以人民群眾評判為第一標準,依靠人民的力量創造新的歷史偉業。必須堅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黨的正確主張變為群眾的自覺行動,把群眾路線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漸進共享中,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讓發展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全體人民。必須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重中之重,以更大決心、更大力度、更實舉措加以推進,努力讓人民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根本任務。發展是基礎,經濟不發展,一切都無從談起。7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湖北同全國一樣,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緊緊扭住發展第一要務不放松,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創造性開展工作,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黨的十八大以來,湖北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著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切實把經濟發展的立足點轉到高質量和效益上來。湖北70年奮進歷程,就是一部致力于改變落后面貌、加快經濟建設、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歷史。搶抓機遇、加快發展,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困難和問題,是湖北發展實踐的一條基本經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發展仍然是我們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什么時候都要抓好發展這個第一要務。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須堅定不移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堅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推動科學發展、高質量發展,進一步筑牢湖北經濟繁榮、社會穩定、人民幸福的物質基礎。
改革開放是關鍵一招。改革開放是我們黨的一次偉大覺醒,正是這個偉大覺醒孕育了我們黨從理論到實踐的偉大創造,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飛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改革開放40多年以來,從開啟新時期到跨入新世紀,從站上新起點到進入新時代,湖北人民同全國人民一道,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大膽地試、勇敢地改,以一往無前的進取精神和波瀾壯闊的創新實踐,不斷戰勝前進道路上各種艱難險阻,推動經濟實力、綜合國力、人民生活水平不斷跨上新臺階。改革開放是一所偉大學校,教育了湖北各級黨員干部和廣大人民,思想解放是湖北改革開放發展的動力所在,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是湖北發展活力之源,對外開放是拓展湖北發展基礎平臺和戰略空間的基本途徑,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本動力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在前進道路上,要進一步解放思想、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進一步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在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目標上推進全面深化改革,擴大對外開放,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
實干是成就事業的必由之路。“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我們黨帶領飽經滄桑的國家走出苦難、走向輝煌,用短短數十年走過西方國家二三百年歷程,靠的不是空想清談,而是實干苦干。70年來,湖北人民面對1954年、1998年特大洪水等自然災害襲擊,面對國民經濟調整恢復的嚴峻考驗,面對計劃經濟體制的慣性壓力,面對東部率先發展、西部大開發和社會轉型、體制轉軌、利益轉換、社會階層轉化等新形勢,在機遇和挑戰面前,就是靠實干苦干,頂住了一個又一個壓力,戰勝了一個又一個困難,經受了一個又一個考驗,不斷把湖北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推向前進。今天,我們距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從未如此接近,但“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是接近目標越不能懈怠、越要加倍努力,踏踏實實把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貫徹落實好,不圖虛名,不務虛功,出實招、鼓實勁、辦實事,以舍我其誰的擔當意識,拿出“擼起袖子、甩開膀子”的干勁、“爬坡過坎、滾石上山”的拼勁,逢山開路、遇水架橋,踏石留印、抓鐵有痕,把各項工作落到實處,奮力譜寫新時代湖北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奮斗的征程總是在前后相續中迎來新的出發。躬逢“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決勝全面小康勝利可期,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曙光在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展現出無比燦爛的前景。中流擊水正當其時,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在奮進新時代的偉大征程中,我們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乘著新時代的浩蕩東風,傳承荊楚紅色基因,搶抓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和“一帶一路”建設、中部地區崛起歷史性機遇,奏響新時代長江之歌的湖北樂章,繪就高質量發展的荊楚畫卷,在中部地區崛起中奮勇爭先,續寫更加美好的明天!
(執筆人 鄒東山)
Copyright @2014-2025 m.slotsjeanni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黨史研究室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技術支持:荊楚網 鄂ICP備18025488號-1
微信公眾號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