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湖北省委黨史研究室
■開展這次主題教育,是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全黨的迫切需要,是推進新時代黨的建設的迫切需要,是保持黨同人民群眾血肉聯系的迫切需要,是實現黨的十九大確定的目標任務的迫切需要。
■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要牢牢把握守初心、擔使命,找差距、抓落實的總要求,牢牢把握深入學習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錘煉忠誠干凈擔當的政治品格、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偉大夢想共同奮斗的根本任務,努力實現理論學習有收獲、思想政治受洗禮、干事創業敢擔當、為民服務解難題、清正廉潔作表率的具體目標,確保這次主題教育取得扎扎實實的成效。
■“守初心、擔使命,找差距、抓落實”是一個相互聯系的整體,要全面把握,貫穿主題教育全過程。
■各地區各部門各單位要結合實際,創造性開展工作,把學習教育、調查研究、檢視問題、整改落實貫穿主題教育全過程,努力取得最好成效。
——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
歷經百年風雨,初心從未改變;邁向復興征程,使命時刻在肩。5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從踐行黨的宗旨,實現黨的歷史使命的高度,深刻闡述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對開展主題教育提出明確要求,作出全面部署。全黨上下要以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為根本遵循,來一次思想上的升華和精神上的洗禮,砥礪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精神品格,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為最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一、追根溯源,初心使命始終如磐如山
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與生俱來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勵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前赴后繼、英勇奮斗的根本動力。
公元1840年,在漫長悠遠的中國歷史長河中筑起了一道分水嶺。這一年,英國悍然發動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開啟了近代中國割地賠款、喪權辱國的恥辱歷史。由于西方列強入侵和封建制度的腐敗,近百年來中華民族內憂外患,人民陷入苦難深淵。為挽救民族危亡,中華無數志士仁人進行了不懈努力和艱辛探索。太平天國起義、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相繼失敗,至1911年,資產階級革命派領導的辛亥革命爆發,一舉推翻了中國延續幾千年的封建帝制,但辛亥革命并未改變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性質,取而代之的是黑暗的北洋軍閥統治。
殷憂啟圣,多難興邦。不甘屈辱的中國人民開始尋找民族救亡圖存的出路。歷經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的洗禮,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的中國先進分子走到了一起,“群英結黨救中華”。1921年7月,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號,在浙江嘉興南湖的游船上,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這是近代中國沉沉黑夜中燃起的火炬,這是改變中國歷史“開天辟地的大事變”!
黨的一大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綱領,向世界表明,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就把實現共產主義作為自己最高理想和最終目的,義無反顧地肩負起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歷史使命。
1922年7月舉行的黨的二大,又進一步制定了黨的最低綱領和最高綱領。黨的最低綱領是徹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階段的歷史任務,黨的最高綱領是建立一個共產主義社會。盡管黨處于初創階段,但黨的綱領從確立到完善,明確了黨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民族復興的歷史任務,蘊涵了黨的價值追求和為民情懷,奠定了我們黨的前進方向和基石,是我們黨建黨初心、立黨使命的集中體現。
初心如磐,使命如山。近百年來,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完成社會主義革命,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推進社會主義建設,實現了中華民族由不斷衰落到根本扭轉命運、持續走向繁榮富強的偉大飛躍;進行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實現了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實現的每一次歷史飛躍,都讓我們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更進一步。
悠悠五千年,泱泱大中華。中華民族在人類歷史上曾有過先秦諸子、漢唐氣象、宋明風韻等無比輝煌的過往,但近代卻歷經“三千年未有之變局”,積貧積弱至有“開除球籍”之危險。是中國共產黨乾坤再造,徹底扭轉了中國的歷史命運。
黨的十九大報告作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大判斷,今天的中國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黨的十九大閉幕僅一周,習近平總書記就帶領中央政治局常委到上海和浙江嘉興,瞻仰黨的一大會址和南湖紅船,重溫黨的初心使命,習近平總書記告誡全黨同志:“必須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不斷帶領人民創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牢記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一步一個腳印向著美好未來和最高理想前進”。
根據黨的十九大部署,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決定,從今年6月起,以縣處級以上領導干部為重點,在全黨自上而下分兩批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時代在變遷,實踐在變化,但是,中國共產黨的初心使命不改,奮斗精神永恒。
二、淬火出鋒,初心使命寫就荊楚華章
秉承初心使命,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湖北人民歷經戰火淬煉,揮灑建設激情,迎立改革潮頭,走過了輝煌的奮斗歷程,書寫了彪炳史冊的歷史華章。
革命戰爭年代,湖北是黨領導中國革命的重要策源地和進行革命斗爭的重要區域。在黨的創建時期,湖北是全國馬克思主義早期傳播最早的地區之一,是全國最早建立黨的早期組織的地區之一。出席黨的一大的13位代表中,就有董必武、陳潭秋、李漢俊、包惠僧、劉仁靜5位湖北籍共產黨人。黨成立后,集中主要精力領導工人運動,以武漢為中心的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將全國工人運動的高潮推向頂點。在大革命時期,湖北是全國大革命的中心。中共五大和八七會議先后在湖北召開。中共五大在黨的歷史上第一次設立專門的紀律檢查監督機構——中央監察委員會,第一次明確規定黨的民主集中制組織制度,并提出若干指導中國革命的正確原則。八七會議在大革命失敗、黨處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力挽狂瀾,吹響土地革命戰爭的號角,成為偉大的歷史轉折。在八七會議精神指引下,湖北率先舉行秋收暴動,遍燃武裝斗爭烽火。以鄂南秋暴、黃麻起義、荊江兩岸年關暴動等為基礎,在本省及鄰近地區創建了鄂豫皖、湘鄂西、湘鄂贛、鄂豫邊、湘鄂川黔、鄂豫陜六大根據地,組建了紅四方面軍、紅二軍團、紅三軍團、紅二十五軍等主力紅軍。在全民族抗日戰爭時期,湖北是全面抗戰初期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中心,是黨領導的敵后抗日游擊戰爭的重要戰場。武漢淪陷后,李先念奉黨中央指示率部南下,創建新四軍五師,開辟以湖北為中心、地跨鄂豫皖湘贛五省邊區的鄂豫邊區抗日民主根據地,成為中原敵后抗戰的中流砥柱。在解放戰爭時期,當國民黨軍以圍攻中原解放區為起點發動大規模全面內戰時,李先念、王震、王樹聲等遵照黨中央和毛主席的部署,領導中原軍區部隊展開震驚中外的中原突圍戰役,拉開全國解放戰爭大幕。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吹響戰略反攻的號角,成為蔣家王朝走向覆滅的歷史轉折點。在整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湖北30年紅旗不倒,22年武裝斗爭不斷,犧牲了70萬革命烈士,其中包括31位省委書記。湖北黨組織和人民為中國革命的勝利付出了重大犧牲,作出了重要貢獻,永遠值得我們驕傲和自豪。
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湖北兩度成為國家工業化戰略的重要基地。“一五”計劃期間,國家大批重點項目投向湖北,建立起包括武漢鋼鐵公司、武漢重型機床廠、武漢鍋爐廠、武昌造船廠等一批“武字頭”的大型企業,同時在湖北組建大冶有色金屬公司,從上海遷建武漢印染廠和沙市熱水瓶廠等一批骨干企業。這些國家重點工程和湖北地方企業的建設,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打下了初步而堅實的基礎,實現了以“鋼鐵要過江”為標志的全國重工業轉移。20世紀60年代后,黨中央從國際形勢和國家安全的戰略需要出發,把“三線”建設作為國家經濟建設的中心環節和主要任務。湖北在繼續抓好武漢工業基地建設的同時,把工業建設重點轉移到鄂西、鄂西北等廣大地區,開工建設了第二汽車制造廠、焦枝鐵路、江漢油田、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湖北化纖廠、武漢石油化工廠等一大批重點工程,建立起以武漢為中心的鄂東鋼鐵工業基地,以十堰為中心的鄂西北汽車工業基地,以潛江、荊門為中心的鄂中石油化工基地,以宜昌為中心的鄂西能源工業基地,形成以“一二三”工程(一米七軋機、二汽、三三○工程)為龍頭的工業基本格局,社會主義工業化的燦爛前景展現在人們眼前。為適應大規模經濟建設及社會長遠發展需要,黨和國家還在湖北大力發展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事業。這一時期,黨領導湖北人民不僅迅速恢復了國民經濟,鞏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權,建立起嶄新的社會主義制度,還把湖北建設成為了我國重要的工農業生產基地、高等教育基地和科學研究基地。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湖北是全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試驗地。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隨著黨和國家工作重心的轉移,湖北大膽撥亂反正,積極探索改革開放新舉措。上世紀80年代,湖北創造了第一個開放小商品市場、第一個引進“洋廠長”、第一家商業股份公司上市、第一個經濟體制改革綜合試點城市(沙市)、第一個經濟體制綜合改革試點省會城市(武漢)等多個“全國第一”,為全國經濟體制改革發揮了“試驗田”和“排頭兵”作用。進入新世紀后,圍繞構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的總目標,湖北先行先試,著力開展“四基地一樞紐”、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試驗區、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仙洪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試驗區等建設。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成為繼中關村之后的全國第二個自主創新示范區,光纖通訊、激光、生物工程、計算機軟件等“武漢制造”引領國家科技創新浪潮,成為湖北新的名片。在改革開放的時代大潮中,湖北經濟社會發展實現了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對外封閉向全面開放、溫飽不足向全面小康、粗放發展向科學發展的偉大轉變。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湖北工作高度重視、高度關注。201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湖北。“努力把湖北建設成為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爭取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走在全國前列”“著力在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上取得新突破,著力在推進農業現代化上不斷取得新成果,著力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不斷取得新進展,著力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取得新成效”。習近平總書記“四個著力”的重要要求,為湖北發展指明了方向,明確了目標,凸顯了湖北在全國經濟版圖中的位置,賦予湖北在國家發展空間布局中的使命。2018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再次視察湖北,為長江經濟帶發展把脈定向、掌舵領航,提出湖北要“切實推動高質量發展,切實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切實做好民生工作,切實加強作風建設”的“四個切實”新要求。遵循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湖北堅持以新發展理念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全面落實“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著力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著力振興實體經濟,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一系列標志性成果,促成一系列歷史性變化。荊楚大地涌動起新一輪創新發展、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的浪潮,展現出了欣欣向榮、氣象萬千的動人圖景。
艱辛成就偉業,奮斗鑄就榮光。黨領導荊楚兒女創造的革命史、創業史和改革開放史波瀾壯闊、苦難輝煌,這是湖北近現代歷史的壯麗篇章,是湖北繼往開來、奮勇前進的現實基礎。
Copyright @2014-2025 m.slotsjeanni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黨史研究室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技術支持:荊楚網 鄂ICP備18025488號-1
微信公眾號
手機版